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杭州资讯
3  4  
PDF 版
· 和谐社区 幸福家园
· “中国·杭州和谐社区建设论坛” 四月二十八日在杭州下城区举行
· 交通顺畅:长三角合作双赢的点睛之笔
· 四大新理念引领杭州大都市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4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和谐社区 幸福家园
——江干区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 区报道组 余丽丽
  2001年5月1日,中央领导同志到杭州江干区采荷街道洁莲社区视察,对江干区的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要求。5年来,江干区社区建设工作坚持以此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强化功能为核心、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力建设新型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江干区委书记暨军民说,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按照“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要求,群策群力,促使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健全组织,改革创新,构筑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完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江干科学合理重组了94个新型社区,“城中村”改造和撤村建居工作稳步推进,各社区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党组织、居民代表大会、居委会、议事协商委员会,理顺政府、街道(镇)、辖区单位与社区组织的职责关系;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42个社区建立了党委,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制度,加强了对社区离退休党员、流动人口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的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完善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四会”、居务公开等自治制度;区社区工作者协会等民间组织在理论交流、维护权益、联谊服务方面发挥公益性作用。

  ——理顺关系,转变职能,优化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多次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确定了“城市社区抓深化、撤村建居社区抓接轨、农村社区抓深化”的工作思路,出台涉及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共建、以奖代拨等各方面的公共政策,初步构筑起社区建设政策框架体系。

  ——强化功能,拓展领域,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了以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基础的社区服务三级网络,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帮扶救助工作网络,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全面发展以居家养老和弱势群体为重点的社区服务模式,推广社区服务“六个一”、闸弄口街道生活服务员“一券解两难”模式,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制定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把社区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闸弄口街道社区服务长廊、凯旋街道松龄老人公寓、采荷街道“阳光家园”,南肖埠社区服务站、景芳社区家政服务站、春晖社区文化超市等,都走出了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

  ——加大投入,保障到位,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格式的要求,各街道、社区通过腾退、调剂、置换、新建等渠道,全区社区配套服务用房的面积达到3.3万多平方米,率先在全市社区配套服务用房中实现100%的达标率。全区已有47个村(撤村建居社区)通过验收,涌现出了笕桥镇社区服务中心、三新会馆、定海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后珠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精品服务设施。

  ——创新载体,培育亮点,提升社区文明创建水平。江干区围绕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当模范社工、建美好家园、创满意社区”等活动,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万家社区图书援建、10万家庭网上行、杭州市邻居节、社区共建“群众最满意项目”评选等活动。采荷、闸弄口和凯旋街道被评为市示范街道,全区涌现出了洁莲、南肖埠、万家花园等示范社区,有5个社区被评为省百佳社区,24个社区被评为省示范社区,46名社工被评为“模范社工”;30家单位被评为杭州市共建先进集体,118人被评为杭州市共建先进个人,20家单位被评为区社区共建“群众最满意项目”。

  ——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区有社区工作者514人,其中40岁以下占37.35%,平均年龄38.2岁,大专以上的占49.8%。积极探索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深化社区工作者岗位资格培训机制,500多名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健全了区志愿者协会、街道天天志愿者服务指导站、社区天天志愿者服务站三级志愿服务体系,现有社区志愿者人数2.6万人,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