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版面
3  4  
PDF 版
· 温州授予十项专利 “重大发明奖”称号
· 温州科技工作 荣 誉 称 号
· 温州市2005年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 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解读
· 自主创新 创新温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解读
  温州市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全面实施“三个温州”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规划》依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编制,规划期为2006-2010年,是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经济社会实施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据。日前,该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温州市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原则通过了该规划。

  解读该规划,其框架与亮点主要是:

  一、规划编制出发点

  规划针对温州历史背景,提出要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与市场优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产业的同时,集中科技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适合温州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大力引进科技资源和人才,加大产业化力度,使其成为“十一五”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在编制规划时主要体现的思路是:按照市委《建议》提出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加快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社会公共科技的支持力度,以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为建设“三个温州”提供科技支撑。

  二、规划编制着眼点

  “十一五”时期的中心任务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推进科技进步的体系和机制(体系是框架结构,机制是利益同向和竞争)。以科技城、孵化器、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等公共科技工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为结合点,大力引入各类科技创新载体,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介入,企业的经营和投资机制的运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体系,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具体操作上以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支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因此,在选择科技发展重点时主要着眼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全市的支柱产业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两轮并进。

  三、主要框架

  (一)现状回顾

  总体评价:科技创新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产业技术取得很大进步、科技促进社会领域更趋协调发展、科技兴海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取得很大成效。

  面临问题:科技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扩大;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相对偏低;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科技底子薄,技术基础落后;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从事自主研发科技人员少,难以支撑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趋势判断:支持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首要选择;区域科技进步必须跟上全省的潮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有特色的创新体系,是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不可缺少的基础平台;人才需求快速增加,特别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人才会成为争夺的焦点。

  (二)基本思路与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三个温州”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基本原则: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总体目标:到2010年,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起基本健全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行业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整体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支撑农业和社会发展,跨入浙江省科技强市行列,并向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迈进。

  (三)主要任务、技术发展重点及配套工程

  主要任务: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公众科学素养。

  技术发展重点:

  1.工业方面: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今后发展潜力,把条件相对较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四个方面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实行重点突破,推动温州的石油化工、港口物流、船舶工业、能源电力、海洋生物制药为重点的临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轻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产安全性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农业方面: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与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增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新技术革命中的作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种子种苗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研究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适用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

  3.社会发展方面:重点包括医疗卫生、科技强警、防震减灾、气象、资源、环境与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现代服务业、软科学与决策科学化等领域。

  4.科技兴海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兴海创新和服务体系,使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得到遏制,海洋性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稳定提升,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居省内先进行列。

  配套工程:

  1.科技城核心区: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努力把科技城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集聚地,并提供综合服务。初步形成大院名校集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新兴产业培育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

  2.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一园多区的思路,在全市调整工业园区的规划功能,建立高新技术分区,重点在滨海园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7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园区,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龙头作用,“十一五”期末,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50亿元。启动灵昆-浅滩18平方公里高新技术园区的工程建设。

  3.公共科技条件平台:结合温州科技发展需要,集成各方资源,建立一批公共科技条件平台。

  4.技术研究开发平台:以提供技术产品为目的,在高校科研院所针对重点支柱产业建立一批技术研究中心,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成为产业升级,行业技术创新的源头,特色产业技术积淀的场所。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并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创建温州电气工程研究院、温州车辆船舶工程研究院、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温州轻工研究院、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已组建)五大专业研究院。

  (四)政策措施

  1.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和人才三大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大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引进大院名校,集聚和增强科技力量;

  3.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4.依法兴科和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优化科技进步的环境;

  5.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