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流浪儿小明要回河南老家了。临出门前,他扑进孔薇老师的怀里,泣不成声,依依不舍地告别杭州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他动情地说:“等我有出息了,一定会回来看你们。”
杭州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是杭州市民政部门专门为流浪儿童提供短期保护性救助的福利机构。来自天南海北的流浪儿童,在中心除了能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外,还能受到短期的文化课教育。中心去年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学历的教师,重庆籍女大学生孔薇成为第一位吃“螃蟹”者。
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的孔薇,当时受聘于杭州一所私立学校,不仅工作轻松,收入也很丰厚。“教育的对象一下子变成流浪儿童,而且不少是从没上过学的,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是,也许短期的良好教育会改变孩子们的一生。”她动情地说。
可是,上课第一天就被泼了一盆冷水,流浪儿一句“我不用你管”让她手足无措。小明10岁时开始流浪,去年9月被警察护送到了救助中心,上课根本坐不住,还“骚扰”其他流浪儿。半个月后,孔薇来到宿舍夜巡,发现小明的被子掉在了地上,就在他为孩子盖被子的过程中,孩子突然紧紧抱住她,哭着喊“妈妈”。第二天醒来后,发现孔老师抱着自己睡了一个晚上的小明哭了。从此,他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再惹事生非。孔薇让他从宿舍管理员做起,直到当上了小班长。短短半年时间,小明还学会了十几首儿歌和电脑打字。
“每个流浪儿童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往事,大多数孩子是因为家庭的破裂和亲情的缺失走上了流浪的道路。作为老师,除了要教会他们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母性的关爱,使他们扭曲的心灵得到净化。”来到中心任教还不足一年,孔薇针对流浪儿童的心理,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她现在除担任小班的班主任和兼任30多个流浪孩子的语文、数学教师外,业余时间,孔薇为孩子们额外开设了电脑、音乐、绘画、舞蹈等课程,通过互动式的游戏重新唤起孩子们的天性。
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80余位重返家园入学的流浪儿给她写来了感谢信。远在青海的小涛返家入学后,连跳三级,如今已进入初三学习。
(本文未成年人均系化名)
本报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张国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