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荧屏正在播放着一部叫《绝唱时刻》的记录片。
镜头里的情景是真实的,这是一对父子的幸福时光,著名画家陈逸飞和他的幼子陈天沉浸在天伦之乐中:“亲亲爸爸。”陈逸飞对陈天说。慈父搂紧儿子亲吻,陈天一阵口水侵袭后,陈逸飞满怀喜悦:“舒服啊,太舒服了!”看着儿子聪明伶俐地背诵英语单词,父亲脸上写满了骄傲。
这是2005年初春的上海,陈天回美国之前,来到陈逸飞执导的电影《理发师》拍摄现场,向父亲告别。陈逸飞牵着陈天走的时候,指着镜头后面的朋友对儿子说:“谢谢阿叔,给我们拍下了美好的时光。”
这位“阿叔”是钟立雄,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编导,当时正在抓拍一部反映《理发师》拍摄过程的记录片。不久之后,钟立雄在审看自己的片子时感到:冥冥之中,这竟然成为一个“预言”。
2005年4月10日,著名画家陈逸飞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后来,钟立雄拍的那部记录片被取名为《绝唱时刻》。
(一)
熟悉陈逸飞的人都说,这是一位为绘画而生,却为电影而死的艺术家。今年4月9日,当电影《理发师》在陈逸飞逝世周年追思会上首度试映的时候,人们从全国各地赶往上海,感受这位艺术家永远的气息,由衷地为他的艺术成就喝彩。
著名画家潘鸿海与陈逸飞是一对老友了。陈逸飞生前最后一次大型画展就是同潘鸿海等人在绍兴一起举办的。这次,潘鸿海作为浙江惟一参加陈逸飞逝世一周年追思会的画家前往上海,在观看电影《理发师》的现场,他泪流满面。
日前,正在主持“浙东行——江浙沪油画家采风写生活动”的潘鸿海对我说:“《理发师》这部电影就像是陈逸飞画出来的作品,太美了,而且故事十分生动,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觉得陈逸飞就坐在我的身边。”《理发师》所体现的年代跨度较广,潘鸿海特别赞赏抗日战争时期那一段,认为从一个侧面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中国普通百姓的反抗精神。他认为,这是一部让自己永远无法忘怀的好影片。潘鸿海感到,陈逸飞将他对审美的理解悉数融入了《理发师》里,表现了一位大艺术家对社会变革中上海小人物的深厚情感。为此,潘鸿海和其他到场的观众一样,为《理发师》落泪,为陈逸飞喝彩。
有人说:《理发师》是陈逸飞的孩子,是他一直的真诚理想。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历经两年,艰辛重重,精心刻画了他心目中的人生、爱情。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必须用一生来完成的。
(二)
记录片《绝唱时刻》日前由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真实的幕后故事第一次将陈逸飞在片场的最后影像,包括他在导演影片期间两次入院,最后倒在第一线的全过程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真实展现了《理发师》拍摄过程一波三折的幕后原因,回望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理发师》。
我们从钟立雄的《绝唱时刻》中了解到,陈逸飞不顾身体多年的疾病,在剧组始终是一副拼命三郎的模样。身边好友对陈逸飞最大的感受是“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甚至看到群众演员化妆不讲究,他也要亲自上阵,承担起美术和化妆师的任务。
事实上,钟立雄对忘我工作的陈逸飞也是满怀崇敬和非常心疼的。他从1993年认识陈逸飞后,经常采访并拍摄了不少这位画家的采风和创作活动,两人成为知心好友。后来,钟立雄还在《理发师》剧组担任了编剧兼副导演职务,有了许多台前幕后的亲历机会。最近,总是忙碌在摄制现场的钟立雄抽空接受了我的采访。
钟立雄认为,“正是因为太负责太操劳,陈逸飞才累倒的,而且在剧组时陈逸飞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但为了不影响剧组拍摄,他一直扛着。”钟立雄告诉我,陈逸飞大到每个场景、演员的挑选,小到演员每双鞋,都要亲自过目。女主角穿的一双绣花鞋重做了3次,而且演员佩戴的首饰都是真金实银。有时候花钱花得多了,陈逸飞就自己掏钱买,还笑称最多拍完戏拿回家给夫人戴。陈逸飞要求影片拍出来的感觉一定要真实,他觉得所有好的电影都是由这些细节连接起来的。
(三)
《理发师》在拍摄过程中,多次遭遇资金危机。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告诉我们剧组遭遇的“饥荒”:在外地拍摄时,灯光组职员每天都处于“半饥饿”状态,一个工作人员对着镜头说:“伙食太不合胃口,饭太难吃,我到这里一顿组里的饭也没吃过,都是吃自己的饭。”
矛盾在一个凌晨爆发,灯光师王迪来到陈逸飞面前诉苦:手下工作人员饿得头昏眼花,管饭的阿姨只肯给每人两片馒头片。“不够可以喝粥,”陈逸飞无奈地说:“我也不在乎这点夜宵钱,中间的环节明天开会解决。”次日一早,陈逸飞就打电话找人:“换个买菜的人,吃饭都成问题多坍台。我这个人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就这样,陈逸飞解决了剧组的“馒头片”事件。
不过,《绝唱时刻》在播映前剪掉了“馒头片”事件。当然,《理发师》拍摄过程中的许多花絮不可能在短短的80分钟里全部挤进《绝唱时刻》。在钟立雄的镜头里,至少保存着70多小时的素材,这是今后人们研究陈逸飞及其《理发师》的宝贵材料。
(四)
电影《理发师》是根据凡一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理发师陆平因偶然事件杀了日本鬼子,从上海逃亡到师傅所在的小镇,和师叔的女儿宋嘉仪相爱。日寇侵占小镇,宋嘉仪嫁给了国民党师长叶江川,从此,陆、宋两情相望。乱世中,命运捉弄着陆平,从普通的理发师变成一名将军,最后又回归到普通一员。整个故事截取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0年,结局可谓是一种另类的大团圆。
陈逸飞去世的时候,《理发师》已经拍摄了五分之四的镜头。接下来的工作,是由陈逸飞的朋友、导演吴思远接手的。钟立雄等人配合吴思远,完全围绕着陈逸飞生前的既定方针,最终大功告成。但是,如果我们在4月28日正式观赏《理发师》,会发现导演的署名只有陈逸飞一人。吴思远认为,自己只是按照陈逸飞的思路把影片拍完,这样做是对好友的尊重。
电影《理发师》从视觉艺术角度将小说形象提高到唯美的程度,其中许多场景的光、影和画面基调几乎就是陈逸飞油画的翻版。作为影片编剧,钟立雄按照陈逸飞忠于原著的原则进行最后一稿改编,只是适当对个别情节给予增删,从而突出了“上海小人物史诗般的故事”。惟一改动较大的是余棉这个角色。钟立雄告诉我,在小说《理发师》中,余棉是半途插进的人物,前因后果没有完整的交代。为了保留这个角色,在不影响全戏的前提下,陈逸飞和钟立雄为她添了一些故事,使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并且成为电影中的“女2号”。
当然,如果希望更好地理解电影《理发师》,我建议先读一遍小说《理发师》,同时,观赏一些陈逸飞的美术作品。可以肯定,这也是陈逸飞的遗愿。他,在天堂等待着我们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