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国内要闻
3  4  
PDF 版
·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10.2%
· 基本正常
· 全年国际油价将始终高位运行
· 一些上海干部还能 用俄语唱《喀秋莎》
· 北京重现蓝天 但沙尘天气将再度“光临”
· 要闻简报
· 两岸经贸论坛效应持续“发酵”
· 保护知识产权 就是保护生产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黄浦江畔呈现久违的“涅瓦河畔风情”
一些上海干部还能 用俄语唱《喀秋莎》
  据新华社上海4月20日电 (记者 孙丽萍 房宁 耿锐斌) 眼下,随着中国“俄罗斯年”活动陆续启动,中国媒体正在热烈地讨论如何推动中俄交流,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注入新鲜创意和内容。

  在17日开幕的上海“圣彼得堡周”上,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280多名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厨师和乐手在黄浦江畔全方位地呈现了一段中国人久违的“涅瓦河畔风情”。

  “圣彼得堡周”的开幕演出以在中国脍炙人口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压轴节目。“夜色多么好,心情多爽朗,在这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伴随着俄罗斯功勋演员盖那吉·巴伊可深情的咏唱,容纳近两千人的上海大剧院内响起了观众忘情的唱和。

  圣彼得堡市立法委员斯维特兰娜·涅斯特洛娃惊奇地发现,一些上海的干部竟能随口用俄语唱出《喀秋莎》、《三套车》。“歌声一下就把本是陌生人之间的感情拉近了。”

  “俄罗斯情结,已经深深烙在中国几代人身上。”上海社科院俄罗斯研究室副主任丁佩华说。统计显示,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从海外引进的文化内容中占有重要一席。从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中俄间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

  “温故知新”,也许可以用来形容中俄之间新的关系。半个世纪前,中国人跟随“苏联老大哥”,虔诚地学习其经验。而今天的俄罗斯与中国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轨道上前行,彼此正在重新认识,也在碰撞出新的火花。

  俄罗斯高僧林奇诺夫近日在上海乘坐着时速高达431公里的磁悬浮列车,在摩天大厦林立的浦东飞驰。他说,这让他感受到上海经济发展的速度。

  “对于圣彼得堡人来说,上海简直是一座未来城,极富现代化。”涅斯特洛娃认为,俄罗斯人印象里的中国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