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桐乡市崇福镇店街塘村村支书沈跃新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2002年,店街塘村来了第一位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担任会计。“那可是‘金算盘’,业务水平没得说,干活可漂亮着呢。”可是1年后,这名大学生到城里工作了。沈跃新说,虽然自己也为年轻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高兴,可心里还是很舍不得,“新农村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农村——
引才难 留才更难
农村欢迎大学生,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然而,真正能安心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目前还不多。宁波市鄞州区去年招聘了20名大学生“村官”,因为种种原因,到去年底已经全部走光;镇海区招聘了12名,目前也是一个不剩。
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大学生也可以在乡村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然而这条在理论上说“双赢”的途径,在现实中却遭遇了种种阻碍。为什么有的大学生宁愿在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就业?这里面固然有大学生本身心态的原因,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外在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温州某县几年前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情:县领导专程赶到北京一些名牌大学,游说从当地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成功地说服了几名名校毕业生回到家乡。他们报到以后,被安排到乡镇进行为期3个月的“锻炼”,没想到3个月后此事便没了下文。于是大学生跑到县城找县领导,县领导“为难”地说:现在各单位岗位紧张,暂时安排不下,请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等待”了近一年时间后还是无人问津,几名大学生最后选择了离开。
大学生——
既要保证待遇 又要提供舞台
要留住大学生的“人”,首先要留住大学生的“心”。那么,怎样才能留住大学生的“心”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光靠感情等因素留人,还要靠待遇、靠事业、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用人机制留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曾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以政策为导向,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他说,既要给下基层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待遇,也要用好的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创业环境和舞台,否则即使引进了再多的大学生,也留不住、用不好。
在杭高校一些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认为,既然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就应该用激励机制来引导学生留在基层。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凡是大学生能够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地方,其提供的待遇都不差。在台州一些村办企业,工作出色的大学生月薪超过3000元。慈溪市专门为大学生“村官”建立保障机制,列入村专职干部管理范围,基本报酬不得低于800元,养老保险可按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参保;考核优秀、良好的还分别给予每月200元、100元的奖励。
在保证待遇的前提下,能不能发挥专长、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发展前途,是大学生最看重的东西,也是农村能不能留住大学生的关键因素。一位在乡镇工作的大学生说,他学的是国际贸易,可是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发发文件,自己的专长得不到发挥。他告诉记者,他有很多在乡村工作的同学都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困境。在他们看来,理想受挫,是最苦恼的事情。
看来,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成长舞台,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这是求贤若渴的基层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本报记者 毛传来 张品方 陈培华 市报道组 李晓鹏 韩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