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陈国利) 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引发了大学生们关于消费价值观、消费理念、消费道德的讨论。这两天,“勤俭节约真的过时了吗?”成为浙商大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最近,浙商大公共管理学院组织学生对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75.5%的同学每月生活费在500元到1000元,月生活费最高的达到5000元左右;有73.5%的同学的手机价格在1000元到4000元之间;41.5%的同学认为“追求品牌”是购物的第一影响要素;有7.5%的同学认为自已是典型的“月光”一族。
面对这些数据,该校行政专业的周丹向记者罗列了一些大学生“爽快”花钱现象:上网要钱,逛街要钱,同学开生日聚会要钱,周末郊游要钱……如果不花钱,你就跟不上趟。一些大学生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花,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
一个个数据触动着大学生的心,更使他们触动的是,调查反映出98.1%的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由父母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大二学生徐文静在座谈会上扪心自问:每当我们向家中要钱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父母?他们任劳任怨,省吃俭用,而我们,只会在需要家里资助的时候,想起给家里打个电话。而徐静雯同学说,作为子女,我们要体谅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的虚荣心给父母增加负担。
不少同学认为,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行为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而对大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消费观念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消费行为。
在浙商大公共管理学院组织的座谈会上,田锦生同学说出大部分同学反思后的心声:大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虽然不少同学家里生活条件较好,但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远离奢华,自强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