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也许就是一个运动员的体育精神,一个留学生的爱国行动,一场来自中国的文艺演出,一个普通人的言行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后的文化价值观,由此表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取舍,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现在的总体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这些变化已经自动造就了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等。
因此,清醒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如何造就能够适应这些新环境,并且能够抵消很多人称之为垃圾文化的主流文化。
新加坡在这方面经过了试验。李光耀在20世纪80年代高度重视儒学,要用儒学来弥补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病。于是,把世界上最著名的学者请到新加坡(东亚哲学所),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把儒学等传统文化编成中学教科书。但试验并没有成功。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传统儒学的生存环境了。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期。中国目前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二是努力实现体制转轨。面对这样重要的历史使命,以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为基础的文化因素,是最为重要的精神力量。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有18.5%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风气问题”最受关注,在所有问题中比例最高。
全国人大代表徐显明认为,社会道德水准之所以出现滑坡,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明显特征,又有制度不完善,教育不到位、不得法的问题。
现在,在中国提文化自觉,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没有文化,而是说现在的很多实践有悖于常理。
比如,以钱为本,每一个人的认同就出现了大问题。当官的没有官德,教书的没有教德,学生没有学德。没有任何职业道德,腐败变得不可遏制。社会成员已经丢失了最起码的恻隐之心,到了小童落水、众人袖手旁观的地步。社会失去了和谐,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和谐。
因此,一些最为根本的问题也就提了出来:没有道德基础的增长是否可以持续?没有道德基础的社会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
实际上,道德的作用,即使在最纯粹的商业活动中,也是须臾不能离开的。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人们不讲信用,见利忘义,投资者就会敬而远之。
因此,在今年两会期间,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后,来自烟台大学的全国人大代表江林昌认为,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道德是非标准,是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
他说:“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昌明。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应当是精神的振兴、文化的复兴。汉唐所以成为公认的盛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和高昂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