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清明又至。从上周末开始,杭州的几大公墓就热闹起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前来扫墓祭祖。与此同时,客运交通也变得忙碌了,不少人赶往乡下老家祭拜先人。蜂拥的人群、虔诚的心态,折射出中国人尊老敬老、重视亲情伦理的一种传统思想。虽历经2000多年,清明节在国人心中仍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
昨夜一场春雨过后,闷热的天气凉爽了不少。半山公墓一早就有市民前来扫墓了,有扶老携幼的,有单独前来的,他们或手捧鲜花,或带来水果供品,默立于先人的墓前缅怀哀思。一对身穿工作服的年轻夫妇特地抽空来祭拜已经去世的父母,妻子说:“我们就在附近厂里工作,等会儿还要赶去上班。工作是比较忙,但再忙清明节也要来扫墓。”在半山公墓门口卖花的傅小姐告诉记者,由于今天上班,来扫墓的人相对少一些,很多市民在上周末就提前来了。傅小姐到今天已经卖出了几千束白菊花,每天晚上还得加班包装鲜花。
不光是在杭州,各地的华夏儿女都在清明节期间自觉地扫墓祭祖、怀念亲人。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个看似哀伤的节日没有像其他一些传统节日那样被人淡忘,相反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
据史载,清明风俗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秦汉时期,墓祭就是其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尽管清明节的很多习俗如蹴鞠、戴柳、打马球等现在已经消失了,但祭拜祖先,悼念亲人的习俗一直都被中国人世代相传。从事外贸工作的年轻人张辰来杭已经5年,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回桐庐老家扫墓。“缅怀已经去世的亲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张辰说,“我觉得,中华民族的这种美德每个年轻人都应继承。”
声势浩大的清明扫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这也引起了不少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兴趣,认为这是中国人尊重祖先的表现,这对家庭和谐进而对社会和谐很有裨益。浙江师范大学科研处的陈化文认为,清明节包含着中国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他说,中国人强调不能忘本,清明节祭拜祖先的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善待父母长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
当然,尊老敬老并不完全是清明节所包含的全部内涵。回顾历史并展望未来,这是清明节的又一重要内容。对先辈的追念哀思,特别是对他们品行气节的缅怀一直以来都是清明祭扫的重要内容。从古时起,人们都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纪念英烈,进而继承和弘扬他们的高尚精神和美德,为后世所用。直至今日,我们仍沿袭着这一习俗,在清明节这天祭奠先烈。
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尽管出现了树葬、骨灰撒江等多种形式的丧葬形式,祭扫方式也融入了网络等科技手段,但清明节仍然是维系人们情感的一条纽带,始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方面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更重要的是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已深深浸入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不可割舍的一种情愫,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当今社会不断趋于开放,不少西方节日开始进入中国并为人们所接受。但我们从不担心清明节会消亡,因为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
(本报杭州4月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