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韩流”轰轰烈烈的同时,一股“华流”也在酝酿、汇集、发轫……
在谁的故事讲得更吸引人的“较量”中,“华流”已经占得一定的先机,让人眼前一亮。
曾几何时,香港电影创造了10年产量2000部的奇迹,而那还是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忙于二战后重建的年代,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邵氏公司等香港电影巨头使香港得到“东方好莱坞”的雅号。60年代,李小龙以《精武门》等片成功打开欧美市场,奠定港片在欧美的品牌。其后成龙以杂技融入功夫,创出诙谐惹笑的武打片,其时袁和平、刘家良等香港武师亦导亦演,把港产功夫片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波台湾“新电影运动”,造就出杨德昌、侯孝贤等扬名国际艺术影展的导演。李安也在这时凭借极富台湾本土特色的《喜宴》和《饮食男女》走进好莱坞。
但这些都难以阻挡“香港电影已死”、“台湾电影已死”断言的出现。它们“死于”硬伤,香港电影评论人林沛理认为与大陆电影相比,香港电影的闭门造车、大话西游,反映了电影工作者艺术的原始与讲故事技巧的粗糙﹕假如把耸人听闻的因素去掉,几乎就没有故事好讲了。大陆电影虽然不免受其文化传统及社会道德所限制,却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以及对人心世态的入微观察。
在最近香港电影如何重现昔日“东方好莱坞”风情的讨论中,香港业内人士指出,香港电影的春天在大陆,不仅在于票房,也在于双方人才的交流和吸纳,包括对大陆电影深度风格的学习。
“还有哪个国家能在同样时间里出品四部获得1亿美元票房的影片?”著名电影制片人江志强曾这样对采访他的《华尔街日报》记者问道。他所指的是《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和《功夫》,这些电影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大陆、香港和台湾影人的合作,当然其中不乏全球电影巨头的资金为后盾,但他们向世界展示了华流凝聚的魅力,可谓“合流之美”。
这是一次创意的接力。无论是大陆的也好、香港的也好、台湾的也好,他们都在寻找和努力尝试使华流成为全球化语言的机会。台湾著名电影人焦雄屏说,在电影领域,全球化是必然的。但是全球化的语言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李安的《卧虎藏龙》提供了一种可能,虽然李连杰、成龙都在前面铺垫,但是李安把武侠片变成了一种文化间的沟通方式。所以张艺谋通过《英雄》和《十面埋伏》也开始尝试这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创作模式和语言。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电影使他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文化,尽管是在非常肤浅的层次上。而从“软实力”的角度来看,电影无疑是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最便捷的渠道之一。
成龙说得好,“中国电影人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电影用中国文化去影响别人。现在韩国电影发展了,所以中国国内开了不少韩国商店,还有卖韩国烤肉的。年轻人学韩国人的发型头饰,学他们的舞蹈,这就是电影文化的力量。我们应该借助好莱坞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出去。让西方人看中国电影,吃北京烤鸭,穿唐装。我希望在美国肯德基旁,也有卖烧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