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头一条就是加快发展生产力,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这也是当地农民最大的心愿。走近山村、走近农民,我们耳闻目睹了山区农民不等不靠、因地制宜进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探索和期待。
山村妇女赚钱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山道弯弯,来到磐安县新渥镇永加村时,61岁的农妇陈仙兰正在自家门口组装我们最常见的木夹子。这样的木夹子,她一天可以组装5000个,能挣10元钱。
在村里转转,发现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从事来料加工。村支书郑志方说:青壮年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出外打工经商,由于邻近义乌,前些年,有人将一些小商品加工的活拿到村里来做。现在,村里老人、妇女是“全民皆工”,还有两户人家专门跑外面联系业务,成了专职经纪人。
劳动力是当前欠发达地区最大的资源。记者走访的3县4镇5个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已经出门打工经商,但像永加村这样把留守的妇女、老人发动起来的还不多。如何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让留守的“三八(妇女)六零(老弱人群)部队”有事做,有钱挣?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干部、群众加快行动。
绿色食品进城
——瞄准市场调整结构
仙居县南峰街道赵岙村是远近闻名的杨梅村。村支书张美志说,去年平均每公斤杨梅最多能卖到30元。仅杨梅一项,户均增收2.5万元。
赵岙的杨梅为啥能卖出高价?张美志指着堆放在村会议室一角的灭虫灯说:现在城里餐桌流行“绿色食品”,村里就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今年计划连无残留的农药都不用了。今明两年还要申请无公害认证。
同样是“杨梅村”,缙云县胡源乡榧树根村的35000棵杨梅树因为一条宽不到2米的砂石路和市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个高山村,3月24日,记者来到这里时,通村公路正在拓宽硬化。180度的大拐弯一个接着一个,4公里的路,汽车走了30分钟。就是这样一条路,还是在政府的补贴下,村民们用了10年时间才修起来的。修路前,村里没有楼房,20多个光棍讨不到老婆。村里一直有种杨梅的传统,一担杨梅挑到山脚下,早就压烂了。2001年路修通后,村委会主任虞孙贤试着装一车拉到温州卖,结果大受欢迎,还带回了一批客商。这一年,村里靠卖杨梅挣了10万元,这是村里老人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与赵岙村、榧树根村一样,一个个水果村、蔬菜村、蚕桑村正在青山绿水间涌现,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兄弟们正瞄准餐桌和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不少地方结构调整的依据往往是本地的种植传统和近两年的交易价格,对于未来的发展走势和潜在困难往往考虑不足。销售渠道、加工包装、合作社组织和品牌建设、农业保险等课题,要及早提上议事日程。
依托好山好水
——发展“农家乐”致富
仙居县白塔镇圳口村紧邻5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处处风景。村支书王明奇告诉我们,今年村里计划依托秀丽山水,在村里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村里的老石头房子本来就没人住了,整修一下就是别具风格的乡村旅店。村里的路面要硬化一下,但是用水泥还是用鹅卵石还没有决定。污水和垃圾也不能随地乱倒了,要想办法收集起来集中处理。此外,县旅游公司已经来考察过,打算利用韦羌溪边的滩地,开发垂钓游乐项目。
赵岙村的发展思路是以千亩杨梅林的采摘观光游为基础,让城里人把钱花到村里来。“我们这些穷地方没有别的,只有好山好水,我们要利用好了,让它像工厂农田一样,为我们农民挣钱。”张美志说。
山区像赵岙、圳口这样着手发展山区特色旅游的还不少,看来省里推广“农家乐”是抓到了点子上。欠发达地区,光靠种植业还不够,着眼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旅游业,发展农家乐不失为一只“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