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4月2日电 (记者 刘丹 肖春飞) 4月1日、2日,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先后走进了复旦大学光华楼。他们中将有300人通过这所著名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而被录取,高考录取第一次与高校分数分离。华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指出:“这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
从“人纸较量”到“面面交流”
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考场内,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计时器。桌上摆放着面试学生的自荐信、个人基本信息表、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为任课教师推荐,还有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
与传统的高考不同,考场里没有了答卷的“沙沙”写字声、没有了紧张难耐的气氛,“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里,这样的考场有150个,150位面试教授分居其中,1185位学生分别走进此前电脑排位所定相应的5个房间,每位学生分别在5个房间各进行15分钟“一对一”面试,总计75分钟的面试后,教授们将进行综合判断:此生是否能被复旦大学录取?
跟以往高校实施的保送生、优秀生选拔、5%“自主招生”等政策不同的是,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高校说了算”。
高考指挥棒不变,
素质教育是空话
行知中学学生蒋林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面试时,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提问者不拘泥于课本,社会关注度的考察被提升到重要位置,“要答好这样的问题,临时准备根本没用,面试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这项改革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的培养人才模式不改变,中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一张再好的试卷也无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表示:素质教育之所以在我国中小学校中的发展遭遇阻力,其根源在于“高考指挥棒”一直没能改变。复旦此次改革,对促进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加快发展可起到催化作用,也对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起示范作用。
面试能够确保公平吗
据介绍,复旦成立了由150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面试团,5人一组,分别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学生德育等领域的专家,文理兼顾,中青搭配。
面试前半个小时电脑随机抽样,分配不同专家面试组所对应的考生,一对一面试完毕,5位面试教授以“A、B、C、D”四种类型完成对学生的面试评分,随后该组教授就考生的面试表现进行合议,大家不存在异议就意味着“通过”,若意见不一致,再由招生改革领导小组牵头,召集面试教授复议,经讨论若确为某专项领域有特殊才华的所谓“偏才”者,可以通过复议形式举手“通过”。专家名单、专家分组名单和学生分组名单均严格保密。
专家认为,复旦此次招生改革是一次有益尝试。自主招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集中录取制度,高考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以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录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