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商标交易:在“陷阱”与“馅饼”之间
· 外企抢注“西游记” 温州民企提出异议
· “争夺”流行词语 民间商标投资人浮出水面
· 从“单打独斗”走向产业化 市场需要创意“流水线”
· 从打“时间差”起步 温州“商标超市”的市场启蒙
· 17家企业才拥有一个商标 中国商场的“品牌饥渴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7家企业才拥有一个商标 中国商场的“品牌饥渴症”
  同样一瓶啤酒,贴上“蓝牌”商标时,是即将被市场淘汰的产品,而当换成“我能”商标后却成为了市场的新宠。

  河南蓝牌集团奇迹般地重生,让人们看到了创意商标的商业价值。

  去年10月,在河南开办第一家商标超市的老板王建强,将注册的商标“我能”作价300万元,入股参与开发河南蓝牌集团绿啤的开发。

  短短5个多月,“我能”牌啤酒在河南销售额已达到2000多万元,而在此之前,在河南已经销售十多年的“蓝牌”啤酒已濒临淘汰。

  “我能”啤酒的重生,让我们看到企业寻求发展过程的“品牌饥渴”。

  据了解,尽管我国去年商标申请量接近59万件,目前商标注册总量达247万件,但3000多万家企业中,平均17家才拥有一件商标。而在现有商标中,好商标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副教授卫军英告诉记者,我国常用汉字为3000多字,而我国已注册商标已经有几百万个,好的汉字组合差不多都被人使用了。尤其在服装、家电、食品一些起步较早的行业,商标名几乎已注册殆尽。因此有专家预计,好商标将会成为未来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的自主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不过,对于稀缺的好商标,不少企业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傍名牌’是刚刚起步的小企业最受欢迎的一种类型,在上海的南京路,甚至曾经出现过数百只形态各异的‘啄木鸟’商标,但最终的结果是几百只鸟一起‘忍饥挨饿’。也有的企业‘移花接木’,将知名品牌用于其他商标类型中进行抢注,如在服装大类注册‘AC米兰’牌、‘君威’牌,不过这种形式仍还没有脱离效仿的模式。”

  卫军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商标,应该富有新意和商品的个性。“当一个商标真正成为商品,并且只为这一个商标服务的时候,企业才算是真正摆脱了‘品牌饥渴症’的阴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