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创新的典范
· 扎实推进我省服务业发展
· 哲理漫画
· 力戒浮躁
· 自主创新需要的基本条件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 征文启事
·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创新的典范
王凤贤
  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种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邃的理论色彩,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创新的典范,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八荣八耻”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伦理思想的优良传统。廉耻观和荣辱观,是具有丰富内容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历史上的荣辱观存在着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也包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像孔子提倡的“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的思想;孟子提出的“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的告诫;荀子关于“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的见解,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说的“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龚自珍说的“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等思想观念,都具有普遍意义。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汲取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毫无疑问,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有关荣辱观的优秀成果,是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种精神资源。

  “八荣八耻”科学地总结了人民革命的优秀传统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光荣的革命传统。邓小平同志曾把它概括为“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革命精神。“八荣八耻”从伦理道德思想的角度,对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秀精神传统,作出了全面的、科学的、生动的概括和总结,创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宝库的一大贡献。

  “八荣八耻”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我们的国家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各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相互渗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针对这样的社会环境,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把人们应当爱护和弘扬的真、善、美,必须憎恨和反对的假、恶、丑,说得泾渭分明,毫不含糊。这种崭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成为弘扬和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批判和鞭挞各种败坏道德风尚的思想行为的强大精神武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八荣八耻”的内涵,深刻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际上是对我国社会的现实精神生活中存在着的“八对矛盾”的科学概括和深刻揭示,它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光明前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