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从“繁荣带”升级到“经济区”
· 填补中国沿海经济带“空白”
· 远眺“环海峡经济圈”
· “十一五”规划中的国家战略
· 国家发展规划
· 解读“海峡西岸经济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繁荣带”升级到“经济区”
  海峡西岸的概念,是在福建省2004年1月制定的地方发展规划中提出的。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源于1995年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说,海峡西岸繁荣带主要是指福州到漳州的闽东南沿海地区,后来延伸到闽东,进而又延伸到南平、三明、龙岩。现在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包括广东汕头和江西部分地区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

  他说,把“繁荣带”上升到“经济区”, 是把它摆到了环海峡经济圈组成部分的位置上去认识,摆到了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携手并进的意义上去认识。这充分体现了对区域定位认识的深化。

  福建省委政研室经济一处叶穗山处长认为,从“繁荣带”的提法上升到“经济区”,体现了福建欲借助对台优势做强做大区域经济的意识。

  闽南金三角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与台湾地缘相近、语言相通、血缘相亲、联系密切,发展对台经贸合作独具优势,是台湾进行产业转移、资本输出和技术扩散的理想区域。

  但是现在,厦门、泉州、漳州三地在单体的城市发展中都面临着尴尬:比大城市不大,比新兴城市(如苏州)不强、比小城市又不特。不仅感受到了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先进地区的角逐挤压,而且还有来自中西部省份的竞相追赶,处于一个“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境地。

  “对福建而言,能否迅速培育起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集群发展优势,突破口就在于发展城市集群,”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石正方说,“如果靠单个城市自身的发展,将难在短时期内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难以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作用。”

  2005年6月《厦泉漳城市发展走廊规划研究》首次公布。厦泉漳城市发展走廊将形成若干城镇密集群和都市连绵区,区域内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城镇人口大约9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大约900平方公里至1000平方公里。

  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给厦漳泉城市群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按照福建方面的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着广东、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6000万—8000万,预计到2007年,经济区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的海峡经济区,范围除台湾、福建之外,还涵盖广东东部汕头地区以及腹地江西中东部地区,其人口与长三角相当,经济总量将略大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