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新闻周刊·民间
3  
PDF 版
· 就像老农 面对白菜
· 专家学者呼吁:正视民工的知识需求
· 榜样力量:触发群体的潜在渴求
· 19岁的民工辞职读小学
· 19岁的小学一年级新生
· 最后的“竹海飞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3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最后的“竹海飞人”
■本报记者 邵全海 吴晓鹏 市报道组 马钧 摄
  过去,“削竹脑”只是山里人的一种劳动技能;如今,这种“竹上飞”功夫成了一种绝技表演。对于奉化市石门村的毛召信、毛木信、毛裕自3位老人来说,他们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削竹脑”而成为传奇人物。

  3月中旬,宁波市摄影家到竹乡石门采风,观看了毛裕自“竹海飞人”表演,将这一精彩瞬间展现给了外界。一时间,中外媒体纷纷前来采访,“竹海飞人”一夜间成了传奇名人。

  石门村有13000多亩毛竹山,村民们的主要生活来源都靠这些竹山。为了使毛竹不被台风刮倒或被大雪压倒,让毛竹长得更直更粗,山里人从小练就了“削竹脑”的技术:徒手爬上竹子顶端,用柴刀削去部分竹枝,然后直接“飞”到另一株竹子顶端,去削另一株竹脑。30多年前,村里还有10多人会“竹上飞”,现在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经去世,全村会这绝活的只剩3人。

  今年52岁的毛召信,是三个人中最年轻的一个,村里一半以上毛竹的“削竹脑”都落到了他头上。每年7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都是他最忙的时候。他一天大概能削300多株毛竹,收入有100多元钱。虽然“削竹脑”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可毛召信却不愿儿子再干这份活儿。他说,这活儿太辛苦了。说到以后他们几个也干不动了怎么办,他说没想过。

  随着大雷山旅游风景区的开发,“竹海飞人”作为旅游项目之一成了“石门一景”。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