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问题1:有钱才有生活品质?
· 我的生活品质从哪里来?
· 可怜天下父母心的 两种读本
· 问题3:有闲才能享受生活?
· 问题2:有文化才有生活品味?
· 问题4:生活品质,个人之事还是城市之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可怜天下父母心的 两种读本
■庞 承
  本周有些新闻,在新闻主人公的背后,却浮现着苦心孤诣的家长的身影。“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读出的却是可叹可悲。

  女儿苦追刘德华12年

  父亲拟卖肾圆心愿

  对于林鹃(化名)来说,用疯狂形容她对刘德华的痴迷似乎还显得有些苍白。

  据林鹃讲,1994年的一个梦,让当时只有16岁的林鹃喜欢上了刘德华。从此她昼思夜想,不眠不吃,甚至把自己关进房子里,不与任何人说话。每天除了欣赏刘德华的电视演唱会外,就是从各种娱乐杂志上剪贴刘德华的相片。

  早在1997年9月,林鹃的父亲就四处筹借了1万元钱,让林鹃跟随旅行社去香港寻找刘德华,但未能如愿。2004年10月,刘德华在北京举行个人演唱会时,她的父亲又东凑西借了5000元,让林鹃去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2005年9月,家里为了完成她和刘德华见面的心愿,不得不把不足40平方米的住房卖掉。目前,林鹃办好了去香港的“港澳通行证”,准备于4月份第三次去找刘德华,父母正为给她凑足费用而奔忙。

  如今他们全家租住在一套两居室楼房里。林鹃的母亲一直没有工作,67岁的父亲是中学退休教师,每个月1900元的退休工资,不仅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要还因女儿追星而欠下的账。起初,林鹃的父母对女儿的这种痴迷行为多次进行劝说,但他们的苦心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反而与女儿产生了隔阂。

  “如果实在凑不到女儿去香港的钱,我就去卖肾。”林鹃的父亲在无法筹集到女儿去香港的费用后,不得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原载《兰州晚报》

  

  热心的媒体目前正在同样热心的人们中募集追星资金,林老爹的肾想来可保无忧。应该说,林小姐的痴迷,可能已经有了心理上的病态体现,而一圆面见刘天王之梦,也有助于她己康复。

  说风凉话也许不该,可是我们总禁不住想问,为什么在十二年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一个职业的中学教师,对自己女儿的不正常的痴迷追星行为,也束手无策,反而赔进了自己的身家。

  有人说,爱就是一种弱点,有时对子女之爱,会让人丧失基本的判断。问题在于,当我们从各种各样的爱的理由出发,为孩子的不正常行为买单,认为这是尽父母抚养之责时,事实上,我们放弃了父母教养之责。卖肾是爱的体现,但并不见得是爱的最佳体现,更谈不上是尽责的体现。

  社会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让我们的家庭教育正在变得被动,许多家庭屈从在孩子的需求、情感之下,付出无怨无悔,管教却苍白无力。说穿了,许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个人的事,甘苦自知就行了,却忘了家庭教育本身的社会之责。

  如果说,这个新闻是一种家教无力被动的体现的话,那么,下一则新闻,却是父母家教颇具机心的另一种版本——

  小学生当上劳动委员

  家长要求“撤”他职务

  据报载,近日,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就如今孩子对体力劳动、普通劳动者的看法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经常体会不到劳动的光荣。当被问到最愿意担任什么职务时,55.1%的队员选择担任学习委员,只有10.1%的队员表示自愿担任劳动委员。在调查过程中,不少老师反映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担任劳动委员后,跑到学校要求老师撤孩子的职务。

  关于长大后的理想职业,大多数孩子表示希望当教师、科学家、医生、白领、明星、歌手等这些在如今社会显得“体面”的工作。普通劳动者仅被排在倒数第二位。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孩子的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而中国孩子仅仅是12分钟。

  原载《中国青年报》

  

  许多东西不能责怪孩子。孩子的行为,折射的是家长的思想深处。

  记得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则本埠新闻,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坐上三轮车,让三轮车夫随便往哪里蹬,随后在车上开起了现场教育课:你看,他们蹬三轮车多辛苦,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他一样。那三轮车工人听了火冒三丈,停下车子让他走人。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不叹服那家长的创意,也不能不承认他真是出于为了明天更美好的用心。不同劳动的不同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体现,使许多大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脑力劳动的尊崇和对体力劳动轻视的趋势变得明显起来。

  劳动光荣并不是说,孩子就不必有远大的理想,而是要看到,是否尊重普通劳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部分孩子因此感到没面子,导致压抑甚至扭曲心理的产生;另一些孩子则看不起身边普通的同龄人,成长为自私、目中无人的典型。

  其实许多家长都明白“劳动创造人类”的道理,但有些人认为培养劳动光荣理念,会抹杀孩子上进心。许多身为普通百姓的父母,自己平时气愤某些不公平现象,却希望自己孩子长大后,做个人上人。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这两例“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共通之处,那就是对子女教育的私心,让人们忽视了代际传输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职责。

  由此我们牵涉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除了为孩子好这样一个基准外,是不是还要强调些什么,譬如一个社会人的概念培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