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2日上午9时多,一行汽车驶到了小欣月家的胡同外。朱德春抱着小欣月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客车。小欣月高兴得不时地唱着从电视里学来的“北京的小妞,嘿哟嘿”。
在车上,扮演车长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手持事先准备好的车票,负责报站。这时,30多名司法警官学校、城建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生扮演时不时上下车的乘客和“天安门”升旗的看客。为了不让小欣月起疑心,一路上学生一直忙着模拟训练。
司机不时地拿起对讲机和其他车队队员通话。队员们按照事先的安排回答说:“到沈阳了”“到北戴河了”。小欣月也不停地问:“这是沈阳啊,那是不是快到北京了?”大家赶紧应和:“是啊,就快到了!”
因为北京是首都,外来观光者云集,所以乘坐公交车的外地人越多越好,东北口音尽量不能出现。这次来的学生都是来自山西、广东、山东、浙江、新疆、上海等地的。来自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的同学则必须保持沉默。有的学生只有一句台词,但还是细心地背上十几遍,生怕出现一点错误。
在小欣月的印象中,出发去北京的时间是凌晨1时,到达北京的时间也在日出之前。所以,小欣月原有的生物钟必须被打乱。依照安排,所有人手机全部关机,并确保没有闹钟突然报时,以免引起小欣月的怀疑。在设计对白时,大家强调的是三件事:第一,绝对不说任何有关长春的字眼儿,大家说的都是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桥有多美;第二,一定要有人强调自己是起早乘车,或刚下火车寻找旅店,感到困倦,保证小欣月更加容易接受这个时间差;第三,由于长春与北京的温差达到10度以上,车上就有人着意强调天气寒冷,一些南方人表示不适应,还有人自称听了天气预报,说我国北方有寒潮来袭。
为使场面更加逼真,小欣月上车后,车长用流利的北京话催促欣月的父亲买票,汽车每停一站,都有几名学生佯装下车,再上车购票。小欣月拿到了一张真正的公交车乘车票,这是119路车队平时使用的车票,足以乱真。几个外地人还用十分艰涩的普通话向车长问路,包括王府井、北海公园及清华大学等,车长随机指点,安排大家入座。公交车到达升旗地点后,所有的志愿者都悄悄尾随小欣月下车,装扮成外地人,一边用方言谈话,一边作为观众陪在小欣月身边。每个人都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疏漏把小欣月从美好的梦境拉回到现实。
13时,汽车驶进了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的操场,2000多人在这里翘首企盼。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即将在这里举行。
小欣月在众人的搀扶下走下了公交车。想到马上就可以“看”升旗了,小欣月马上精神起来。
13时30分,升旗仪式正式开始。仪仗队的正步声响起来了,随后,庄严的国歌在全场高昂地奏响。小欣月大声地对爸爸说:“爸,我真到北京了,天安门!”
看到小欣月幸福的笑脸,许多人眼里涌出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