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杭州,春暖花开。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经过近10个月的紧张筹备,即将于3月30日成立,它标志着浙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在历经5年从无到有的风雨之路后,迎来了新的春天,使全省担保业更加规范经营、健康发展有了组织的保证。
全国首份担保业《发展公报》
新鲜出炉
3月中旬,省中小企业局首次发布《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公报》,使人们对浙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状况等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49家,其中列入国家试点的有100家,担保资本金达46.32亿元,累计担保企业33979户,其中去年达10515户;累计担保总额517.3亿元,其中去年201.98亿元。在保企业户数14400户,担保责任余额113.59亿元。《发展公报》还反映,这些受保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后,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9万人,新增销售总额925.3亿元,新增利税总额77.8亿元,全面凸现了信用担保的“四两拨千斤”效应。
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高兴地说:“这是全国首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公报》,随着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的成立,浙江担保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自2000年至今,经过第一代浙江担保人5年的艰辛创业,在拓展经营范围,增加担保品种上下功夫,倾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成长中的“烦恼”。特别是近两年民营担保机构的迅速崛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全省249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出全资或参股组建的有124家,其中政府出资额17.21亿元,占37.15%;企业法人出资额13.74亿元,占29.66%;个人出资15.37亿元,占33.18%。这样的资本构成,既充分发挥了政府信用的引导,调动了民间投资积极性,又有利于担保机构按市场化运作分散风险。
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通过5年的实践,我省各类担保机构已初步形成各自的运作方式。由于风险控制较好,几年来,担保贷款累计代偿率仅为0.26%,实际损失率0.04%,大大低于行业内的控制标准,较好地提升了我省金融生态环境。
因担保业是高风险的新行业,各类担保机构都存在专业素质需要提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浙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更加诚信规范经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成立一个开展学习、自律、维权、资源共享的服务型组织——省级行业协会,便成为全省担保机构的共识。
由杭州高新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宁海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桐乡市诚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信林担保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共同发起,2005年7月,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正式开始筹备。在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指导下,经过协会筹备组近10个月的紧张工作,目前发展首期会员单位已达80家,其中既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也有企业信用评估中介机构。3月30日,旨在更好地推动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的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即将诞生。
浙江担保业导入
信用资质评价机制
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杭州市的数十家担保机构已连续三年进行了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结果既成为杭州市政府依法对担保机构实行监管的基础,也是杭州担保业自律、同业合作的前提,信用评级结果更是银保之间、银企之间合作与否以及确定合作程度的重要参考。
吴家曦局长表示,杭州市担保机构导入信用评价机制,是浙江担保业的一大亮点。既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和社会各经济主体与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规范、银保和企业进行有效合作、担保机构内部加大信用风险管理力度的重要基础环节。
他还透露,为了鼓励担保机构做优、做大、做强,今年省中小企业局将在全省开展“51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培育提升工作,即验收认定50家规范型担保机构,再次确定第二批规范提升100家担保机构,排序认定10佳担保机构。同时,对列入第二批100家规范提升的担保机构,将首次进行信用资质等级评价,公布其信用资质等级情况。
通讯员 卢绍基 记者 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