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杭州资讯
3  4  
PDF 版
· 和谐新拱墅
· 宝贵的资源 重要的职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3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宝贵的资源 重要的职责
—— 拱墅区委书记许勤华、区长俞东来谈为来杭创业者服务活动
■ 本报记者 陈纪蔚 区报道组 徐红岗 黄群
  宝贵的资源 重要的职责

  —— 拱墅区委书记许勤华、区长俞东来谈为来杭创业者服务活动

  ■ 本报记者 陈纪蔚 区报道组 徐红岗 黄群

  他们怀着陌生和希冀来到城市,却只能行走在城市的边缘;他们将最充沛的体力留在城市,将最有活力的年华留在城市,甚至愿意付出更大的忍耐,只为期望他们的后代能融入城市。有人说,他们是涌入城市中的“非城市人”,因为他们的身份长期被烙上了一个称呼——“民工”、“流动人口”。

  消除偏见、消除歧视、消除隔阂、消除冷漠,让他们在第二故乡奉献青春和智慧的同时,成就事业、实现追求。在杭州市拱墅区,这一切已不再是梦想。因为在这里,他们从被亲切称呼为“来杭创业者”到一项项真诚的服务帮助,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平等和包容。

  “称呼改一改,服务变一变”。过去3年扎扎实实的实践探索,拱墅人真情实意,创业者亲身感悟。当地的党委、政府转变工作定位,主动服务,真诚帮助,给予广大来杭创业者以平等、包容和关爱,并大力引导每一位来杭创业者在艰苦创业的同时,自觉融入城市“三个文明”建设。

  3年的真情关爱,3年的摸索创新。“称呼改一改,服务变一变”成了拱墅上下一项自觉的行动。

  拱墅人的举动,无疑正好契合了这个正在冲破城乡二元结构樊篱、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最大国情。他们的默默行动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决策者关注了——浙江省、杭州市的领导作出批示,中央文明办及省市有关部门对拱墅区深化来杭创业者服务活动经验作了专题刊发并予以高度评价;

  社会各界关注了——民间舆论高度评价,新闻媒体连篇累牍进行报道,网络论坛好评如潮;

  城里人关注了——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居住的现代城市的文明中,其实凝聚着数十万外来创业者的辛勤付出;他们认为外来人员能吃苦耐劳,做事勤快,用他们的知识、技术和劳动为拱墅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来杭创业者关注了——在杭州城北的这片沃土,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他们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前景。更多的外乡人放下了肩上的行囊,停下了漂泊的步伐,他们要在这里打拼属于自己的人生。

  记者:“称呼改一改,服务变一变”为来杭创业者真情服务活动,在拱墅区已经开展了3年。区委、区政府如何看待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

  许勤华:改称呼是表面,变服务是实质。为来杭创业者真情服务,是拱墅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人本意识,正确认识来杭创业者融入城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彻底改变对来杭创业者的排斥和歧视偏见,确立为来杭创业者服务也是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新观念。

  在思想观念上给来杭创业者这个特殊的人力资源群体,有个明确、稳定的定位,在对他们的服务工作上转变理念、调整内容、改进方式,使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来杭创业者能够有一个比较公正的社会发展起点,使他们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作为城市管理者的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好为来杭创业者的服务工作,是我们城区党委、政府工作的份内事,也是自身的工作职责,这也是进一步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性,提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的要求。

  俞东来:拱墅区要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离不开来杭创业者的勤劳和智慧,对他们给予政治上关怀,事业上关心,生活上关爱,本身也体现了一种融和、开放、大气的都市文明。

  “称呼改一改、服务变一变”为来杭创业者真情服务,其背后是现代城市的管理者怎样正确看待外来人员,怎样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怎样打破原有的“重堵轻疏、重管理轻服务”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转变,这也是摆在当前城市管理者面前重大而紧迫、困惑而难解的新课题。

  作为一个城市政府,更有责任、有义务积极认知来自大众的真实情况,回应来自大众的呼声,表达来自大众的态度,这也正是一个社会、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趋向更加理性、成熟、进步的体现。

  在今后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城市管理者不应仅仅将来杭创业者看成是管理对象,也应将其视为服务对象、保护对象。这样,才能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始终以提高来杭创业者生活工作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作为目标,把增进其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服务”转换,从“劳动力管理”模式向“居民管理”模式转换,推动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记者:外来人员进入城市,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拱墅区在杭州发起这项声势浩大的活动,有其特殊性吗?

  许勤华:最主要的是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外来人员进入城市的浪潮,扑下身去进行了深入调查,对来自基层的声音有了感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区里通过统计数据、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专门组织力量对来杭创业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地位、意愿、需求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

  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旧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往往强调约束性而弱化服务性,与本地居民相比,社会对来杭创业者缺乏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他们通常生活工作环境更为艰苦,社会地位相对弱势,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也存在健康和安全保障难、子女上学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大部分来杭创业者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不满意,没有强烈的城市归属感,成为游离于城市文明之外的群落。他们热切期盼当地社会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尊重,期盼更多的平等与关爱,期盼更多的接纳与包容。

  群众的呼声,就是党委、政府的工作方向。我们觉得对来杭创业者的服务必须用真情、办实事、重实效。

  俞东来:根据调查数据,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居多,且以农民为主体的占到90%以上。生活条件艰苦,64.4%外来人口居住在出租房,多集中在偏远农村。约80%的外来流动人员感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不满意,他们普遍希望政府能加强服务,普遍希望能够按时领到工资,能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他们关心自己安全保障、在杭州居住困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希望政府能多建些外来人口公寓,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调查中近50%的被访者表示,一周只参加一次业余文化活动,66%的被访者平时不参加文化消费。

  记者:对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员,有些城里人认为是负担,是包袱。拱墅区如何看待越来越多进入城市的外乡人呢?

  许勤华: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现代文明不应以地域为限制,也不应以身份地位的高低、文化程度的高低为条件。不管处在怎样的工作,怎样的岗位,所有在杭州的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是杭州新天堂的建设者,都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我们坚决摒弃把外来人口视为洪水猛兽的错误观念。

  拱墅区正在全面实施“开放兴区,环境立区,商贸富区,工业强区”四大战略,着力打造“汽车拱墅,物流拱墅,居住拱墅,文化拱墅”四大品牌,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需要本地市民的齐心协力,也需要广大来杭创业者携手共进,共创文明,建设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

  我们认为,外来人口来杭工作其实是一种投资,只不过他们大多是劳动力投资而已。作为年轻型的劳动力人群,他们进入城市直接带动了生产率的提高。是他们活跃了城乡接合部的房屋出租市场,是他们增加了郊区农民的收入,是他们在不同的位置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城市每一天都有新面孔作着不同的贡献。

  俞东来:现在,拱墅区外来人员已达20余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5。数以万计的外来创业者来到拱墅区投资、创业、发展,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拱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认为他们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拱墅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有些城里人从表面看,往往把社会治安问题仅仅归罪于外来流动人口,这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在外来流动人口治安问题中受侵害最多的还是外来流动人口。

  记者:“称呼改一改,服务变一变”这项活动,在3年间具体是怎么开展的呢?

  许勤华:消除歧视,这是拱墅区把转变观念化为实际行动跨出的第一步。拱墅区在杭州市率先提出了“称呼改一改,服务变一变”,即今后在全区各级各部门对外行文中,改变以往的“外来人员”、“打工者”等不合时宜的称谓,而统一规范称呼为“来杭创业者”,坚决打破传统地域界限的狭隘观念这块“坚冰”。

  别小看了简单的一个称呼改变,它的良苦用心是把来杭创业者纳入到“新市民”的概念中去,消除被歧视感,积极引导全区来杭创业者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拱墅创新创业的热潮中。称呼的改变还旨在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自觉以“务实创新、融和开放”的姿态和现代都市海纳百川的胸怀,从自身做起,从部门做起,转变观念,改进作风,让外来创业者感受到“第二故乡”的大气和包容,共享现代都市文明。

  我们把这一体现时代精神的工作创新做法,定位于平等、包容和关爱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地域界限的狭隘思想,从观念和思想上把来杭创业者纳入到“新市民”的范畴中,树立来杭创业者也是城市主人的新观念。积极引导全区来杭创业者充满信心,以主人翁的身份满怀激情地投入拱墅“三个文明”的建设中。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重点从来杭创业者的就学难、维权难、租房难、看病难、创业难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来杭创业者服务中心、第一家来杭创业者俱乐部、第一家来杭创业者子女教育研究协会、第一家来杭创业者家长学校,第一家建设管理单位来杭创业者培训学校。其后,还组织开展了“你创业,我助行”爱心公益车捐赠活动、“学雷锋为民服务暨来杭创业者为创建加一分”活动等,不断引导广大来杭创业者积极投身文明创建。

  俞东来:具体来说,我们重点想解决来杭创业者工作生活中的“五难”。

  ——信息集中,力破租房难。租房难是来杭创业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破解租房难,拱墅区在上塘镇瓜山村建起全区第一个来杭创业人员租房服务中心。在来杭创业人员办证大厅内设立租房服务中心,所有出租房都在中心内统一告示,标示星级,留有户主电话,让来杭创业者一目了然。今后,拱墅区各地的租房信息都由所在社区、村专人整理,在中心统一汇总。来杭创业者直接在电脑上查询即可,省去了“大海捞针”的困惑。

  ——政策倾斜,力破就业难。拱墅区在卫生、文化经营等多个领域消除人为障碍,许可来杭创业者享有和本地居民同样的经营权,让来杭创业者更早创业,更早产出。如新近出台的卫生一次性审核承诺发证制,就是为来杭者创业铺设的一条创业“快车道”。制度规定,除理发美容店外的其余来杭经营户,在符合区卫生监督所提出的卫生要求和定时接受复查的条件下,只要做出书面承诺,就可提前领取卫生许可证。

  ——多管齐下,力破就学难。“凡是来拱墅区创业并居住的外来创业者,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权利坚决予以保证,并享受本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拱墅区教育局的许诺掷地有声。继第一所来杭创业者子弟学校运河小学开办后,树人小学(原舟山路小学)和北秀小学(原钢苑二小)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今后,拱墅要在全区东西南北中各建成一所来杭创业者子弟学校,多种形式便利就学。

  ——温馨服务,破解看病难。拱墅区提出,凡来杭创业者享有当地居民医疗同等待遇。其一,开设绿色通道。一旦发生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不管病人有没钱,一律先给予治疗。区疾控中心双休日也照常服务,为来杭创业者提供体检和培训,尤其对新婚的来杭创业者,在减免费用的同时捎上一份充满爱意的《新婚须知》。其二,实行“四免三减半”。来杭创业者在辖区医院就医时可得到“四免三减半”的优惠,即:免挂号费、诊疗费、体检费、婚检费,住院时减半收取注射费、手术费和护理费,同时药费和手术费再减10%。其三,开展错时服务。针对来杭创业者上班早、下班晚的特点,辖区内各医院实行错时服务,每天清晨7时开诊,晚上延迟下班时间,并提供预约上门服务。

  ——帮困扶弱,力破维权难。拱墅区劳动部门明确规定:对用人单位扣压身份证、风险金的,督促其在30日内归还;对一般企业无故拖欠来杭创业者工资的,在30日之内催讨欠薪。分布在乡镇街道的11个法律援助站也向来杭创业者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时,“12348”专线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到来杭创业者居住地或较为集中的工地、厂区、市场解答法律问题,努力帮助他们维护其合法权利。

  记者:要让外来创业者真正融入城市,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接下来,拱墅区将如何深入开展这项活动?

  许勤华: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来杭创业者服务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区里要求各级政府既要放眼未来,未雨绸缪,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又要立足当前,只争朝夕,把这项工作作为我们的重要职责,切实摆上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效地开展。

  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切实加强来杭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权利保护、思想和法制教育,解决好他们就医难、就业难、入托难等实际问题,促进服务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来杭创业者对都市文明的认同、渗透,包括其观念、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有个过程。我们要求全区同志,摒除为来杭创业者服务活动是一个短期任务的错误想法,把其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扎实有效,不断深化。

  俞东来:今后,我们要探索建立“双向互动、实行自我服务”的新机制,鼓励和引导来杭创业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并支持他们自主服务。通过设计有效活动载体,促进来杭创业者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吸引其参与“三个文明”建设,从而有力地推动这项工作的革新与深入。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来杭创业者交通法规、劳动就业、公共卫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依法经营、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来杭创业者学校和社区市民学校等为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和职业技能等的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将每年总结评选一批优秀的来杭创业者,总结评选一批关心、爱护来杭创业者的先进单位,在全区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