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曾根据城乡入户调查数据估算出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世界银行估算出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从那时开始,关于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讨论骤然升温,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已比较严重,如果不加控制,将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萎缩。
然而,中国基尼系数在不断增大的同时,伴随着的却是以下的现实:一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而且这种发展势头还在继续;二是贫困人口不断降低,低收入者的绝对收入在增加,生活状况在改善。
现实使我们对基尼系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产生质疑,是不是可以根据基尼系数大于0.4这个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来评价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中国对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要想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基尼系数理论背后隐藏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现实作出判断。
基尼系数评判标准的局限性。如果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它所代表的收入差距就是过大了,这是毫无争议的。但是,基尼系数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经验的抽象,这些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事实表明,对于已经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基尼系数处于0.3-0.4这个合理区间时,收入差距适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基尼系数超过0.4警戒线时,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发展停滞,社会问题严重。
中国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后的评判标准。根据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一个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资本向城市和工业化部门流动,必然会引起收入分配向城市居民和资本拥有者倾斜,收入不平等加剧,而一旦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后,资本会向农业部门回流,收入不平等程度降低,反映到基尼系数上,就会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基尼系数往往要高于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后的国家,这是正常现象。因此,用于判断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影响的标准应该适当放宽,而不是教条地使用0.4作为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进入收入差距过大的区间,但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仍在继续,不能据此判断中国收入差距影响也超过了警戒线。
基尼系数在动态分析中的局限性。基尼系数计算的是某一个时间点,各个收入组之间差距的加总平均,是反映收入差距的一个静态指标。在进行时序比较时,只能根据每一年基尼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收入差距整体状况的变动,而不能反映各个收入组动态变动的情况。我们在评价收入差距变动时,必须考虑基尼系数背后隐藏的收入结构的动态变化。
基尼系数面对二元结构时的局限性。基尼系数包括了所有人的收入差距,不论这个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中国的基尼系数之所以这么大,主要是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决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1988年只有0.23,到2002年也只增加到0.319,距离0.4的警戒线还很远。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比城镇的基尼系数稍大,1988年为0.303,2002年增加到0.366,但也没有达到0.4的水平。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农村内部基尼系数的数值都处在合理区间内,比全国的基尼系数水平低得多。居民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感觉到的收入差距是有限的,再加上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居民很难体会到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虽然中国整体的基尼系数很高,但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变强。当然,政府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和政策调节收入差距,使其控制在人们的承受能力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