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一小时往返 “沪杭同城”几成现实
· “沪杭同城”:超越磁悬浮的热望
· 错位发展 同城催生异质竞争
· 空间均质化 同城加速要素流动
· 合力创造价值 同城意义重在长远
· “十一五”规划: 苏浙沪同写“一体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十一五”规划: 苏浙沪同写“一体化”
  记者从今年相继召开的苏浙沪“两会”上了解到,长三角一体化已经被三地分别写进了各自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预示着长三角区域内的要素流动正由市场驱动向行政推动和市场联动转变。

  “一体化”不约而同地写进规划

  地理概念上的“长江三角洲”,如今成了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主题词。五年前制定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仅有两处提到“长三角”。五年以后,浙江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9次提及“长三角”。

  浙江“十一五”规划草案提出,未来五年将进一步推进苏浙沪的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要素共享、环境共保,以及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一位连任了两届的浙江省人大代表告诉记者:“‘十五’计划对于如何融入长三角的表述只有一句话,而‘十一五’规划对于浙江如何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却有大段大段的表述。”

  据了解,江苏、上海两地的规划草案,“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说明。上海市提出,通过加强区域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促进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提升。江苏省在规划中强调,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是进一步整合区域要素的契机,协调区域内市场竞争规则、形成统一开放的区域共同市场被看作是重点要做的事情,南京与上海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是马上要启动的大项目。

  江苏省人大代表、张家港市市长王翔说,一体化被郑重地写进五年规划,意味着两省一市的规划空间意识在扩大,发展视野和要素整合正在进一步突破“省界”,这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共识和需求。

  “高层共识”助推一体化

  去年12月25日,两省一市的党政“一把手”在杭州聚齐,共商发展大计。除相互交流各自“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外,还讨论了“十一五”时期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总体思路以及2006年需要着重推进的工作。他们讨论的一些内容,已经被吸收进了各自的规划中。

  记者了解到,三地的发改委在制订规划草案过程中,多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朱晓明说,就在江苏省召开“两会”期间,上海市发改委的一位副主任还专程到江苏商量规划中提到的交通以及长江航道共同开发问题。

  类似这样的见面成为三地许多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朱晓明说,规划的内容过去是不相互透露的,有的甚至当作秘密事项,但现在三地在规划上是透明的、互补的,这反映了三地在区域合作上的高度诚意。

  一体化进入“深水区”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是区域内的共同意志,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务院已经把长三角一体化确定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十一五”是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朱晓明透露,在三地制订体现一体化内容的规划草案的同时,国家发改委也正在制订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国家规划,已经进行了多轮调查。三地的规划实际上也在呼应国家发改委的意图。三地能做的事情先做起来,需要国家协调的产业布局、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交给国家有关部门来安排。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适应,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协作从市场自发的层面走到了行政推动的层面,未来五年长三角的一体化毫无疑问要进入“深水区。”但越是往深处走,就越会触及到各自的利益,协调的难度也会增大。

  在采访中记者感觉到,三地的部分代表委员还对规划的实施难度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规划中提到的交通、信息网络、流域水利治理、生态环境整治、旅游、人力资源、信用体系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容易做到,但港口资源整合、产业分工、通关一体化、环境保护标准等方面内容,落实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有的还存在着跨区域流动的障碍,三地都需要拿出巨大的勇气。

  不过,人们还是看好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十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十一五’仍将如此。一体化将为浙江‘十一五’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和基础。”浙江省副省长王永明说。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