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未来在书写中国的现代化史时,无疑会给2006年的这个早春三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一次飞跃。2006年的两会,在民主、团结、求实、和谐的审议、审查、讨论中,规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全方位部署。
这是一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径图,是一份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是中国的发展进入新航程的重要标志。
关键时期的关键会议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当500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再度聚首京城,顺利完成“十五”发展目标的中国,已经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这一战略判断,在代表委员中产生强烈共鸣。
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列举的一个个困难和问题,展现出加速发展的中国面对未来的冷静和清醒。
这是第一次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中长期发展的规划。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教授郭松海说。“会议确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将使我们的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更开放更生动的民主实践
2006年的两会,以务实、民主、开放、包容的作风,在中国的议政史上留下不寻常的一页。
第一次开设网上新闻中心,每天公布议案、建议数目,30多个代表团的全体会议对境内外媒体开放,网上“数字地图”将代表委员驻地公之于众,卫生部、科技部、建设部等部门及时就代表委员的问题公开回应,人事部等部门赶到委员驻地现场办理提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总工会主席李志斌说,今年两会展示的新气象、新会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资源、环境、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成为议政建言的中心。1006件议案、5030件提案和800多份委员发言,凝聚着代表委员们的智慧和心血……
教育乱收费、看病难看病贵、垄断行业福利腐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成为民主监督的重点。坦诚的批评、直率的追问和一条条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
在解放思想中
统一思想
新起点、新蓝图,新理念、新思路——2006年两会,“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高频词汇。
厚达90页的纲要草案,分14篇、38章,系统提出了未来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一份实践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项项以人为本的新指标,一个个耳目一新的关键词,使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严格的审查。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谈感想、找问题,献计策、说未来。
这是以人为本的宣言—— 纲要草案描绘:今后五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将有较大改善……
这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草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等6个方面,做出具体部署。
这是共商国是的盛会,更是付诸实践的动员。一个个真知灼见,一句句肺腑之言,一条条中肯建议,如涓涓清泉流归大海,汇聚成推进科学发展的澎湃力量。
新华社记者 孙承斌
刘刚 李亚杰
(据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