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浙江中部山区的义乌自然资源匮乏,“自古以来是穷乡”,但改革开放以来在既无政策倾斜、又无外来投资的情形下,义乌却一跃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小商品市场。
5.8万个摊位,2.5万家工业企业以全球最低的价格提供着全球50万种商品目录中的32万种商品,每天接待客人20万人,1000多个集装箱从这里运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客商常驻义乌,义乌正在培育着一个辐射全球的大商圈。
义乌目前正在努力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城市定位,充分表明了商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而,研究义乌经济,必须从市场和商贸入手,考察义乌同与其商业往来密切的区域之间经济互动共赢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联的前后向产业链的形成,进而探究义乌经济腾飞的机理与奥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期。
“义乌商圈”,指的是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既包括前向的产业支撑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品销售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交流网络。这些经济主体和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或借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这一平台,把自身的产品销往各地;或通过义乌市场,采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小商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在这一流通过程中起到了枢纽和关键作用,以它为中心把国内外的许多贸易商与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域分工合作网络,这便是我们所关注的“义乌商圈”。
义乌的最大优势在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培育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绩效最好的小商品市场。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经营人员20多万人。市场内汇集了34个行业生产的1502大类、32万种商品,2005年实现市场成交额389亿元。全市由市场贸易带动的制造业企业达2万多家,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义乌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小商品市场的集聚、辐射功能是分不开的。也正是在实施“兴商建市”总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以义乌本地产业经济发展为标志,形成了“义乌商圈”的核心层,并使其辐射范围越来越广。
要促进“义乌商圈”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义乌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加大创新力度。具体而言,在城市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主要是继续推进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进程;在区域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主要是在区际合作中努力培育“总部经济”,发挥浙中商务中心的作用;在市场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主要是不断拓展“义乌商圈”的范围,并且使更多市场主体通过国际化而获得尽可能大的规模经济。
“义乌商圈”是在“义乌模式”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是市场的功能拓展和国际化。不论市场的功能拓展还是国际化趋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在发展理念、运作方式、具体措施上作出较大的转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创新“义乌模式”。如果说,经过20多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和“义乌模式”的形成,是一种在“鸡毛换糖”传统基础上,由改革开放推动的制度变迁和“原始创新”,那么,而今要切实推进“义乌商圈”的发展,必须注重在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中实现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创新,以及借鉴、引进国外现代商贸的经营理念、方式、人才并与义乌实际相结合的再创新。实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义乌模式”的创新,是推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己任,树立建设浙中商务中心的目标
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是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约占全省土地面积35.75%、人口20.91%的浙江中西部地区,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欠发达县、乡、村比较集中,但这一地区也具有自身的区位、资源、人才等优势。其中一个独特优势,就是拥有堪称欠发达地区共同致富的典型之一的“义乌模式”和集聚辐射功能极强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事实上,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和“义乌模式”既是义乌及其周边县市广大群众的共同创造,又对周边县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以致周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县区都无不注重利用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这一共享式交易平台,大力开展来料加工、发展特色产业。这充分表明,“义乌商圈”既是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更是浙江中西部地区共创、共享、共荣的创业平台。把义乌建设成为浙中商务中心,使之成为“义乌商圈”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分工协作网络,实现区际互动、城乡互动、产业互动、内外互动、国内外互动,是浙江省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和重点之一。要建设浙中商务中心,促进整个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义乌自身就必须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更新观念,推动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的功能转变
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的产生,是民间力量诱致和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在当前市场面临功能弱化危险的情况下,义乌更应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拓展市场的发展空间。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坚持走开拓国际市场的路子,实现内外贸相结合,做到企业上档次、产品创名牌、产业树特色、经营出国门;尤其是“商城集团”等龙头企业更要把市场的经营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融入国际市场。
形成商务成本洼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推进“义乌商圈”的发展必须坚持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营造义乌城市和市场的新形象,形成商务成本洼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为此,首先必须在更高层次上加强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为国内外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共享资源。因而必须高度重视以市场为中心的多个“产业链”的培育,使商务活动的各种要素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其次,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高地。义乌的人才优势主要是在长期的“鸡毛换糖”传统和改革开放后的商贸实践中培育出的大批民间经商人才,他们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吃苦耐劳、敢冒风险,他们或以他们为核心的团队仍然是推动义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必须看到,随着小商品市场和整个义乌经济日益国际化,尤其是义乌作为浙中商务中心的地位日益确立,不仅义乌原有的经营人才必须扩张、更新、提高,而且必须大力提高现有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大量引进科学技术、宏观经济、公共管理、城乡规划、人文社科、外经外贸等各类人才,并使他们安下心、扎下根、使上劲。再次,必须培育“四个中心”,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义乌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定位与建设“义乌商圈”和浙中商务中心的构想是完全一致的。为了加快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进程,必须精心培育并充分发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作为国际小商品展示中心、国际小商品信息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