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笔者又一次来到越剧之乡嵊州市。走进田头村庄,看到这里的民间越剧团犹如一朵朵文化奇葩竞相绽放在农村舞台。当地介绍说,唱越剧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的一大产业,不禁使人领略到了越剧艺术的另一番魅力。
据介绍,现在嵊州市已有101个民间职业越剧团,从业人员达4000人左右,这些剧团既在本乡本土演出,又常年到省内外农村演出,全年平均演出35000场,年收入8000万元。在只有700多人的崇仁镇石门村,有200人靠越剧演出为生。演员年收入少则1至2万元,多则3至5万元。而在男子越剧的发源地富润镇下安田村,全村收入呈“三足鼎立”:越剧收入100万元,农业收入100万元,其它副业收入100万元。对此,市委书记陈月亮风趣地说:拉起一台“戏班子”,好比办了一家小工厂,越剧文化产业既丰富了农民的“脑袋”,更鼓起了百姓的“钱袋”。
越剧作为嵊州的一张文化名片,缕缕芬芳已经飘香了整整一个世纪,至今依然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一方面,越剧深深扎根于民间,她从田头歌唱、沿门卖唱、走书台、小歌班、绍兴文戏,一步步发展到越剧艺术,全靠农民群众的原创和推动;而越剧之花历经百年沧桑、开遍中华大地,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老百姓生活的这个大舞台。正是群众的喜闻乐见,使她誉满戏剧界,正是越剧定位的大众情怀,使她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越剧使剧团的发展又得到了政府扶持。为了放开手脚演好戏,嵊州市把民间职业剧团真正当事业来发展,当产业来开发。不仅为其鸣锣开道,而且为她拓展市场提供平台,对民间艺人大力培养,对优秀剧目精心培育,对演出收入免缴税收,千方百计拉长越剧文化的产业链。如此细细耕耘、殷殷栽培,使越剧这朵艺术奇葩“百花丛中最鲜艳”。
一枝红杏出墙,可窥满园春色。越剧“唱”富老百姓的这一事实,再次大开了人们的眼界。它告诉我们,要发展繁荣文化产业既要靠市场定位,还要靠引导到位。在我们周围最大的文化市场是农村,最大的观众群体是农民。在农村最能体会到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在这里也最能体现出各种文化艺术的魅力,为人民群众服务永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但与此同时,文化这个“朝阳产业”倘要取得“朝阳效益”,还需要按照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来运作,把“小舢舨”组织起来去闯荡文化市场的“大海”。嵊州越剧之所以能“唱”火小山村,“唱”富老百姓,靠的正是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的结合,最终才能取得 “双效益”的统一。
今年3月27日正逢越剧华诞百年,越剧从“的笃班”、“讨饭戏”发展到老百姓致富的产业,又引来了一派生机。这一变化更让我们看到了越剧艺术蓬勃发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