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纽约联合国总部内人们谈论的一个主要话题是:美国又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和世界其他国家“抬杠了”。这次,争执的焦点是人权理事会的设立问题。由于美国在最后关头作梗,人权理事会陷入难产的境地。
草案众望所归
以人权理事会取代遭到广泛批评的人权委员会,是去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峰会确定的联合国改革重大举措之一。经过5个多月、30多轮的磋商,第60届联大主席埃利亚松终于在今年2月下旬提出了设立人权理事会的决议草案最后文本。
这项草案不仅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也得到了欧盟、新西兰、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充分肯定。欧盟轮值主席国奥地利3月1日发表声明说,草案达到了设立人权理事会的基本要求,可以被欧盟接受。新西兰6日在联合国发表的声明中称赞草案是“公正的、合理的”妥协。
不仅如此,草案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内的10多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和10多个国际非政府组织,近日纷纷致函美国国务卿赖斯,呼吁美国认真考虑拒绝现有草案的严重后果,改变其所持的反对立场。
美国纠缠不休
但是,美国至今未表现出愿意妥协的迹象。就在上周四,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还对媒体称,他奉赖斯的指示,正在寻求对上述草案重新开始政府间谈判;如果一时达不成协议,不妨将谈判延后数月。
如果美国拒不改变立场,不仅人权理事会不能及时成立,有关联合国其他改革议题的谈判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此外,人权理事会谈判如果往后拖延,将和联合国管理改革谈判发生重叠,使这两个议题的谈判复杂化,如果一直拖延至5、6月份,又将与联合国预算问题纠缠在一起。届时,联大将讨论今年6月后的预算资金拨付问题,美国国会中的鹰派免不了会利用这一问题向发展中国家发难。目前,已有舆论质疑美国政府拖延人权理事会谈判的真正用意。
杨志望
(据新华社联合国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