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大国气象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上。这种大国的文化气象必定是一种阳刚风采,雄伟壮丽、气势恢宏,既为外人尊敬,也为国人自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几年“国产大片”炙手可热,走俏飘红。从《英雄》到《十面埋伏》,从《手机》到《天下无贼》,从《无极》到《千里走单骑》,国产商业大片纷至沓来,一路高歌。
凡大片,离不开一个“大”字——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大手笔、大投入、大回报……几年下来,笔者在大过眼瘾之余,感觉这些商业大片大则大矣,却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大而无当”——有的叙事空洞,看了半天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的人物苍白,总给人一种“虚胖”的感觉,缺乏亲切感与真实感;还有的文化底蕴不足,缺乏足够的人文精神。不少大片一味地靠一掷千金、明星云集、奇观异感来博得观众的官能刺激。
有人说了,国产大片的票房收入超过了亿元大关,经营者正在探索一条吸引眼球的市场化运作之路,甚至出现了“国产大片”与好莱坞大片交相辉映、平分秋色的局面。这些都是好现象。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要看票房收入,但票房不是惟一的;电影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电影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还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这是电影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我们需要的“国产大片”,是我们自己成为投资的主体。电影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它对资本的高度依赖,一旦获得足够支持,导演可以更自由地从多个方向进行尝试。其实,国产商业大片的巨额投资不少是来自境外资本,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就算是有了相当可观的票房,也被境外老板抽走了许多,无形中减少了国产电影市场的份额。而且,商业大片表面的无限风光,是以挤压那些中小成本拍摄的国产电影市场为代价的。
我们需要的“国产大片”,无论题材是古代的、现代的还是未来的,重要的是积极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内容上将艺术的思想性与思想的艺术性完美结合,真正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以彰显今日中国电影审美与制作的最高水准。
电影百年,见证了时代发展的沧海桑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陵迁谷变。在党的领导下,电影作为“舶来品”,经过几代电影人的辛劳耕耘与默默奉献,完成了“化蛹为蝶”——中国化、民族化、风格化,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推动时代前进的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个文化载体。在某种意义上,“国产大片”的崛起,象征着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一种力量与希望。诚愿,未来的“国产大片”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