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刚 通讯员 童本俊)“‘华交会’一直是日韩客商‘唱主角’,但这次欧美客商少得还是有些出乎意料,看来配额的影响比预期来得更快。”在3月1日开幕的上海“华交会”上,一位浙江纺企外贸业务员如是告诉笔者。而笔者也注意到,在这个以纺织服装为主的轻工大展上,纺织展馆却并没有其他展馆红火。
“华交会”只是一个缩影。在去年中欧、中美相继达成纺织品协议后,配额已经成为当前浙江纺织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和“广交会”时间相近,“华交会”也许并不足以代表今年纺织服装出口全年的走势。但是,配额降低了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增速却已成事实。根据杭州海关的统计,今年1月份,我省累计出口纺织服装22.7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8.2%,但增速却同比下降了6.1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降低意味着什么?有关人士指出,根据商务部纺织品配额管理办法,招标和分配部分各占30%和70%,计算方法也较以往科学。从第一次输欧、输美配额的落实结果来看,浙企拿到的配额并不少,如第一次输美织物配额,浙企占总量的33%以上,输美服装配额也占据了20%以上的比例。但是,由于“僧多粥少”,导致配额投标价格“水涨船高”,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的纺织企业日子难过,尤其是力量较弱的中小纺企。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企业可能会“退出”,纺织业将开始一次新的“洗牌”。
一边是配额难求,一边是“等米下锅”,“主动配额时代”考验的是浙江纺企的创新能力。在这次“华交会”上,参展浙江纺企也“迎难而上”,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除积极开发非设限产品,拓展日本、东盟、中东、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市场外,浙江纺企正积极摆脱低附加值、贴牌出口的“老形象”。由于印染技术的突破,万事利集团的一条丝巾卖到了40美元以上。刚刚成为2008年奥运会袜类产品独家供应商的“梦娜袜业”,其自主品牌出口产品也引来了国外客商的频频驻足。
不仅如此,在市场战略上,一些浙江“老外贸”纺企也开始尝试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陈萍告诉笔者,不久前该公司启动了国内市场战略,首家品牌连锁专卖店已在杭州开业。她表示,国际市场可以让国内服装企业把握最新流行元素、提高设计能力,而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让这些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