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夕,笔者走进杭州聋儿康复中心语训部。帮助230余位聋儿康复的邵玲芳正趴在桌上,一笔一划给远在安徽绩溪的康复聋儿邓超写回信。
“数学97分、语文96分,这孩子真够争气。”说起邓超,邵玲芳一脸笑容。3年前,超超的母亲把儿子送到杭州聋儿康复中心语训部进行训练,现在这个康复的孩子回到家乡上了小学。
邵玲芳与聋儿康复事业结缘,源于18年前她生活中的那一次变故。
当时,邵玲芳的小女儿佳佳在一次高烧后,开始对声响反应迟钝,医院检测结果表明她的两耳听力均高达110分贝(健全人的听力为25分贝以下)。这个消息仿佛是晴天霹雳,邵玲芳木然地抱着女儿,呆坐了一整天。
接下来给女儿佳佳看病成了她们生活的全部。北上京城,南下海南,针灸、中药、激光、西药全都用过了,但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神经性耳聋国内外尚没有治愈先例。“孩子,你一定能说话”。母亲的天性让邵玲芳不肯轻言放弃。
女儿后来被送进了当时杭州第一家聋儿康复实验幼儿园。为让佳佳能早日康复,她动员大女儿邵旭静辞掉工作,到幼儿园做阿姨,帮助妹妹学习说话。为教佳佳说话,玲芳和阿静费尽心机。佳佳6岁那年获得了“康复证书”,像普通儿童一样进入了小学。这一刻,全家人喜极而泣。
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聋儿康复实验班由于种种原因要关门了,得知这个消息后,很多聋儿的家长都找到邵玲芳,5位家长还直接把孩子送到她家里。虽然佳佳已经康复上了小学,但面对同样焦急的父母,她怎么忍心把这些可怜的孩子推出门外。随后的两个月,她和大女儿就成了5位聋儿的义务教师和保姆,可慕名前来求助的家长越来越多。邵玲芳萌生了办个康复学校的想法,在省中医院和杭州市残联的帮助下,几经迁徒,终于在梅灵南路挂上了“杭州聋儿康复中心语训部”的牌子。
语训部88%的聋儿都来自偏远农村,有不少孩子的家长连几百元的寄宿和培训费都拿不出来。邵玲芳在幼儿园里,不仅当阿姨、厨师,还要兼做勤杂工、搬运工……对年近6旬的邵玲芳来说,担子真当不轻。当年一位专程从平阳慕名赶来的父母,磕头央求她能把自己的聋哑孩子放进培训部,如今这个孩子已考上了大学。这令邵玲芳感到十分自豪和欣慰。
邵玲芳语训部的名气越来越大,北到新疆,南至广东,甚至远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些华侨也将聋哑子女送到这里。看着聋儿在这里,第一次叫出爸爸、妈妈,她的心比什么都甜。没有上过一天学的邵玲芳开始自学文化,并以日记的方式,把自己多年的语训经验记录了下来。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语训班里传来的含混却又异常清晰的儿歌声,让人感动。再过两个月,又一批孩子将接受考核,从此告别语训部,进入正常的幼儿园和小学。13年来,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名听障儿童在这里接受训练。邵玲芳说,家有聋儿并不可怕,除了深度耳聋和年龄太大导致声带变形外,聋儿通过“早发现、早训练、早康复和早融合”,基本上都可以实现有效康复。 (文中聋儿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