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国内要闻
3  4  
PDF 版
· “台独”不得人心没有出路
· 成都成立中小学生物品置换中心
· 认清“台独”挑衅的危害性
· 香港将修订《行政长官选举条例》
· 要闻简报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
· 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进程
· 2010年农民人人享有 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进程
——写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召开之际
  这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凝聚党心民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两会”召开在即,肩负重要历史使命,代表委员们将审议和讨论“十一五”规划草案,共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催生三个“一号文件”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对“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党的执政理念在“三农”工作中得到升华——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我们明确了统筹城乡的战略思路;我们选择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取向。

  ——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政策向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和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的农民倾斜。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这不仅是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综合,也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全面、系统的构想。

  今天,以新思路破解“三农”难题,我们迈出历史性一步。这将给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动力源泉。

  统筹发展的新思路,引发三大历史巨变

  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十一五”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引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划时代变化: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被全面取消;国家投资重点第一次从城市转向农村,农业支持工业如今得到反哺;公共财政涵盖农村,农民“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期盼有望实现,接受教育、看病就医,这些多少年来“天经地义”由农民自己负担的费用,如今国家财政开始提供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认为,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解决长期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和“三农”问题,“十一五”期间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激发群众创造力,孕育三大创新亮点

  “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建设的两大难题。开创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除了国家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并激发起全社会的创造热情。

  “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三位一体,同时发力。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政策,通过体制创新激发活力,孕育着三大亮点:

  ——农村再兴经济合作组织:在自愿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律,涌现出一批农民自发结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在规模经营、开辟市场、实现产业化生产方面探索出新经验。新型经济关系促进了农村组织制度创新。

  ——企业自主投资增多:随着惠农支农政策陆续出台,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更为关注农村。从投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发展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参股农村金融机构,多种所有制企业投资范围不断扩大。国家政策的引导效应作用凸显。

  ——政府职能转变加快:适应农村新变化,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才能有效遏制农民负担卷土重来。目前已有不少基层政府部门,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招商引资等转向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大大激发了社会创造力。

  新华社记者 刘刚 赵承 董峻

  (据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