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磁悬浮列车争议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最深刻的道理:利润永恒地流向技术的高端。德国人的危机感正是来自于对丧失技术优势的恐慌。
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我国一直处于分工链条的低端,靠出卖便宜劳动力换取微薄的收入。今天,在自主创新原则的引领下,我们正在努力为“中国制造”这个名词赋予更高的技术含义和更多的附加值。作为一个后发的选手,任何领先者的嘲讽和讥弄,最终都将成为赶超的动力,这将激励后进者更加勇于开拓和创新。
任何一项体育竞赛,“常胜将军”总是容易被“黑马”战胜,这种比赛最让人感到惊奇,也一定最为精彩。
其实,当中国沉迷于成为“世界工厂”的成就时,我们的近邻早已清醒地走了另一条路。许多专家都在讨论韩国的科技创新成就。在战后重建过程中,面对许多外国企业提出的诱人合作条件,韩国始终没有放弃自有品牌和自主科技创新,目前韩国在汽车、半导体、高速铁路、核电站等项目上都拥有了领先世界的技术,并且成功地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继续推动韩国经济发展。
许多人对韩国人的民族精神表示不理解,而恰恰是把这种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将韩国科技研发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有机地黏合在一起,把扶持和发展本国高科技企业当成一项使命去完成。在这里,民族精神绝不是某种狭隘的意识形态,而是完成经济腾飞和国家赶超目标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
只有最大限度地开掘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才能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样,所谓自由市场精神,也只能是相对于那些拥有高技术优势和把控了竞争走向的一方,才具有积极意味。而相对落后的一方,越是依靠土地、劳动力这些自由市场所鼓吹的“比较优势”,就越会让自己陷入技术劣势。后发者如果只懂得遵循先进者的游戏规则,赶超就永远是个美丽的气泡。
综合《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国际金融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