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什叶派宗教圣地上星期遇袭事件把伊拉克进一步推向了内战边缘。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此事与“基地”组织有关。曾在1996年与“基地”头目本·拉丹“同吃同住”过的英国《圣城阿拉伯人》报总编阿特万结合自己当年的采访经历,对“基地”试图借袭击挑起教派冲突的目的进行了分析。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6日刊登了阿特万以第一人称撰写的《全面战争:新“基地”内幕》一文,其中部分内容节选自阿特万著作《“基地”秘史》。
本·拉丹的长期计划
1996年,我秘密抵达本·拉丹在阿富汗南部托拉—博拉山区的一个藏身地,和本·拉丹一起呆了3天,成为唯一一名与他共处时间如此长的来自西方的记者。我与他并排睡在同一个山洞里,吃着很糟糕的食物。他不愿说自己到底有多少财富,但承认通过一个复杂的地下网络控制着很多生意。他强调,这些财产都属于整个伊斯兰世界。本·拉丹甚至还能上网。
本·拉丹告诉我一些关于过去“基地”袭击美国人的事件。他说,还有更多袭击正在策划中。他曾暗示,将对美国本土发动一次袭击。但我承认,在他说“我们希望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到达燃点”时,我根本没有料到其严重性。
本·拉丹还告诉我,他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凭借常规武器在美国本土击败美国人。所以,他准备了另一个计划,一个需要多年才能实现的计划。
“我们希望把美国人引到伊斯兰世界来和我们交战,”他说,“如果在我们的土地上与他们交手,我们就能击败他们,因为这场战斗将在一片他们不知道也不理解的土地上展开。”
现在,我们正在目睹这个计划的一部分:伊拉克已经成为流血的战场,而最冷酷和最好斗的“基地”成员都集中在那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正在发现“基地”新的一面:处心积虑地在伊斯兰世界内部挑起血腥的派别冲突。
“9·11”促分裂
在现在看来,2001年的“9·11”事件对本·拉丹的长期计划有不利的一面。在这一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过后,“基地”失去了伊斯兰世界中温和派的支持,也失去了在阿富汗的藏身地和训练营,更重要的是,“基地”本身也出现了分裂。
“基地”在欧洲的“精神领袖”、激进宗教人士阿布·盖塔达说,一些“基地”核心成员因为对本·拉丹的这一“灾难性”决策不满而离去。
盖塔达告诉我,“9·11”事件也遭到了扎卡维的反对。扎卡维在2001年时还只是“基地”在约旦的一名普通盟友,但在美国出兵伊拉克后,他很快就蹿升为“基地”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头目。
伊战成转折点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本·拉丹一直梦寐以求的“基地”组织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伊拉克在很多方面都比阿富汗更适合充当“基地”的基地。它以阿拉伯语为母语,有着阿拉伯文化环境。在地理上,它是中东地区的心脏地带。在伊斯兰教意义上,它的重要性也不亚于沙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
而且,“基地”得到了人口占少数的伊拉克逊尼派阿拉伯人的支持。伊拉克战争后,逊尼派被美国人从过去的统治者地位上赶下来,眼睁睁看着过去低自己一头的什叶派阿拉伯人掌握了国家大权,自然渴望报仇雪恨,重新夺权。
扎卡维借此机会迅速崛起,并宣布正式与“基地”结盟。此后,“基地”在发动袭击方面更加肆无忌惮,很多袭击目标直接针对什叶派,目的显然是挑起派别冲突,进一步搅乱局势。
伊什叶派宗教圣地阿里·哈迪清真寺22日遭炸弹袭击,清真寺金顶被严重损毁。这很有可能是“基地”的又一“杰作”。从后果来看,制造混乱和冲突的目的已经达到。袭击发生后,伊拉克各地连日来不断发生暴力事件,累计造成200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数都是逊尼派人士。
赵卓昀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