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万人口的小镇,却有2万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医疗卫生行业,资产多达数百亿元,这在全国可能绝无仅有。
昔日,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办小诊所,专治皮肤病、性病;如今,他们俨然以中国民营医院“领军人”的面目出现,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投资建设了占全国80%的民营医院。
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中国民营卫生事业的拓荒者,是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搅局者,还是行业诚信规则的挑战者?
2月下旬,笔者走进了这个福建莆田某沿海小镇———
豪华民居江南罕见
一幢幢鳞次栉比但略显杂乱的民居建筑引起记者的注意。这些民居一般是五六层或七八层,占地面积都很大。相当一部分房子看上去气派非凡。
临街房屋大都被别人租用,开设商铺。街巷的墙壁或电线杆上,贴了不少招聘医药人才以及收购某种药品的小广告。一条大红的过街横幅告诉我们,春节期间,这里曾举办过民营医院发展论坛。通往城区的马路,间或树立着巨幅广告牌,落款大都为外地的医药集团。零散的信息,透露出这个滨海小镇的某种异样。
当晚,与在莆田机关工作的朋友闲聊。他说,要是正月初来采访,宾馆都住不上。“因为该镇人回家过年了呀!他们一般住在莆田的酒店,回来还要谈生意呀,或搞一些招聘活动。”
小偏方引发连锁反应
上世纪80年代,当地人以治疗皮肤病起家。一开始租小旅馆开地下诊所,后来进医院承包专科办“院中院”,如今,又自己投资建造正规医院,逐渐形成数百亿元的资产规模。不过,如果当初没有乡村医生陈德良的一张皮肤病偏方,后来的一切,可能也就无从谈起。
57岁的陈德良说,“1984年,我得到一个治疗皮肤病的偏方,很有效果。很多人得疥疮,一涂就好了。”他由此进入治疗皮肤病的行业。
越来越多的本地人知道了偏方内容,做了一罐罐药水到处兜售。从此就有了遍布各地的“莆田游医”,他们租住小旅社,到处张贴小广告以招徕病人。“电线杆医院”、“厕所医院”等由此得名。陈德良说,这是当地人的“第一桶金”。
“要说他们开始有没有骗人的情况,有没有‘没病说有病、小病说大病’的情况,不好说。”陈德良小心地选择着用词。沉默片刻,他话锋一转:“现在,他们开的医院都很规范的。”
我们得到一份所在区政协去年4月对该镇专题调研的材料。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区在外医疗行业企业共有1万家(其中这个镇占93%),资产总数360亿元,年营业额3050亿元,员工总数63万。
去年10月31日,秀屿医疗器械药品展销馆在这里破土动工,莆田的《湄洲日报》报道说,这个镇有2.1万外出人口,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从事医疗行业,经营医院200多家。据估算,全国现有上规模的民营医院约80%为该镇人所有。
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镇有那么多人在全国从事医疗行业,在全国绝无仅有。
民营医院也是“弱势群体”?
对最近关于上海长江医院(医院老板就是该镇人)的负面报道,当地人隐隐有些不快,认为不该“一棍子打死”。他们不止一次地说到,民营医院也是弱势群体,总被社会歧视、媒体追击,还得不到政府扶持。
镇领导解释说:当地人的原始积累如果说一开始确有不规范,现在,医疗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不规范将难以生存。他们认为,长江医院事件仅仅是个案,并不代表该镇人的全部。“如果是靠吹、靠骗,能生存下去吗?数以万计的人在从事这一行业,我看100万军队也消灭不了!”
民营医院老板林玉盛说:“我在福州的医院,收费还不到公立医院的一半。在我们医院生孩子,正常情况下,1500元就够了,在公立医院要三四千。你可以去比较一下,民营医院的服务态度怎样,公立医院的服务态度又是如何?”
“民营医院无疑是必要的,关键是政府如何鼓励、扶持、规范。”这是镇领导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政府不扶持,他们就可能要倒掉。他们真的很脆弱。现在很多人还是习惯思维,一提到民营企业就认为是生产假货的,一提到民营医院就认为是骗人的。现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向民间资本放开了,为什么民资就不能介入医疗行业?”
原载《人民日报·华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