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发社会渐近的大背景下,类似韦桂荣这样已经或者正打算回到农村度晚年的退休干部和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了。虽然这只是他们的个人选择,但是在现实中,这种个人选择正对农村社会产生着积极作用。湖州安吉检察院有名干部,退休后到安吉山里开荒造林,带领当地农民致富;浙江大学退休教授施涌源从杭州搬到缙云乡下照顾老母亲;当兰溪诸葛八卦村还不为外人所知时,一位住在当地的退休老中医就呼吁保护八卦村,并提出了开发建议;海南省原副省长陈苏厚回乡当农民,在村里修路造桥、发展文化事业、创办香蕉合作社,则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
他们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有见地、能自食其力的老人,原本完全可以在城市安度晚年,享受都市的文明和便利,之所以会回到农村老家,往往是一种乡土情结使然。也因此,他们对当地农村的发展特别具有责任感和热情。
同样在东阳樟村,有一位名叫韦戎的82岁退休老教师,儿子是归国博士、大学教授,但他却宁愿一个人住在乡下,82岁的年纪,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在村里办一个图书馆。只要建得起图书馆,老人愿意发动社会上的关系,带头捐1000册书。
这种责任感和热爱,对于今天的农村社会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现代化工业社会,城市迅猛发展,以几乎无可匹敌的力量源源不断地吸纳着周边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农村凡有点文化和本事的人都赶着进城去找机会。但是,“韦桂荣”们却从城市回到了农村,打破了“水往一头流”的单一格局。他们的到来,对于那些留守在农村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希望。
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农村走出去,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几十年,吸收了城市文明的养料,在城市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现在,他们“回流”到农村,势必也会带回他们在城市中积累的各种资源。他们具有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文化视野较宽广的优势,拥有较多的致富门道与社会资源,在引导乡间舆论、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上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专门研究老人退休回乡现象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柯可就认为,应该培育和引导好这股新兴力量,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有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