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义乌市劳动力市场,看到场内场外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背着大包小包的进城务工人员,正通过中介接受企业的挑选。来自湖南岳阳的女工李映霞、张雨分别被“浪莎袜业”、“新光饰品”聘用,两人忐忑不安地对记者说,她们第一次外出打工,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不知怎样才能适应新岗位?
每年开春,义乌上万家企业都要大量招聘新职工。“浪莎袜业”副总经理刘军是10年前来义乌打工的新疆人,对此有深切的感受——新员工初来乍到,有很高的热情,但因不熟悉工作环境,往往工作效率不高;受到挫折后,又容易产生困惑。因此,在接受岗位分配时,新员工既要卸下语言、人地生疏的“包袱”,又要量力而行,不能期望值太高。而企业也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快缩短新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
在“浪莎袜业”,记者看到,从针织车间、机修车间到包装车间,每个车间公告栏上都有对新员工的简单介绍,写有“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醒目标语。新员工李映霞对记者说,看到公告栏上也有自己的名字,马上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精神也为之一振。
当然,岗前培训也是让新员工尽快适应新岗位的重要一步。义乌市劳动保障局有关同志告诉记者,这几天,袜业、五金、服装针织等企业开始对新员工进行封闭式岗前培训,发给新员工岗位流程及操作指南、企业文化、法制读本等,由专人授课。“新光饰品”、“浪莎袜业”等企业请老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帮助新员工,请社会知名人士给新员工讲解有关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和团队精神等内容,使新员工能尽快上岗。本报记者 洪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