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阿里山看云
家庭 诗会
尊敬王选
城市屋檐下
雪泥诗苔
曹禺的期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曹禺的期盼
■曹则敬
  年前的时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隆重举行演出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五十周年纪念庆祝活动。一出话剧能在长达半个世纪里屡演不衰,深受观众的赞赏和喜爱,而且随着岁月的推移,愈演愈显出其魅力。特别是近年来话剧并不景气的情况下,《雷雨》现象更显得难能可贵。人们不禁要问,其缘由何在呢?我不由想起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去拜访曹禺先生时,他与我的一次长谈。

  那时,大型文学杂志《江南》要发表广播连续剧《茅盾》的文学剧本(由我和曹元编剧,由黄源和茅盾儿子韦韬作顾问)时,黄老特地给老朋友曹禺先生修书一封,欲请他为该剧题写剧名。黄老并引荐我携信去北京拜见曹禺先生。

  初春时节,我专程从杭州赶到北京医院,拜见正在那里住院的曹禺先生。先生独住二楼的一间病房。病房内最醒目的是一张放着文房四宝的大书桌。拜见曹禺先生前的两天,我已把黄老的信札和《茅盾》的录音盒带,一并交给他的司机。所以当我拜见曹禺先生和他的夫人李玉茹时,他们已经知道我的来意,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

  曹禺先生说:“广播剧《茅盾》昨天我已听了,这样的题材难写,现在这个样子,很不错了。黄源老师要我题写剧名,今天上午我也遵命写了。这个本子有黄老和韦韬作顾问,提供了很多史料,使人感到很充实。”

  在交谈中,我觉得曹禺先生很平和。我想,先生已是八十高龄,我拜见他的机会十分难得,故虽是初次见面,还是把萦绕在脑际多年的一个问题,直率地向他提了出来:

  “曹禺先生,我在中学时就拜读过您的剧作《雷雨》、《日出》、《北京人》。我也拜读了您后来所编的几个剧作,像你这样的剧作大家,能突破自我吗?”

  我喝了口茶,带点歉意地说:“先生,我初次拜访您,就冒昧地提这样的问题,唐突得很!”

  先生依然很平和,含着笑意说:“不,您提问题挺自然,况且这个问题提得颇有意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当面直率地跟我提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近年来也想得很多。”他又顿了一下,轻轻地叹了口气,“文学创作,只有写自己心底里流出的东西,作品才有感染力,才有生命力。比如我写的两个历史剧《胆剑篇》和《王昭君》,它们问世后,也是好评如潮。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些都只不过是应景的文章罢了。”

  我终于从先生所说的“作文”与“作品”的差别中找到了答案。我想,它们之间虽只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大有不同。曹禺先生顺着刚才的话题,延伸下去:“我多年来都在想,都在渴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当今的中国文坛涌现出几部传世之作!”

  我听得有点出神,随即点了点头。曹禺先生缓了口气,更加委婉地说:“我已虚度了八十个春秋。在时间上我没有优势可言了,优势尽在我们的后人。过了几代人,过了一个世纪、两个世纪,要是那时我们的后人,能怀着浓厚的兴趣翻阅今人的一些作品,从中获得一些益处和做人的滋养。我作为一个文化人,对这些传世之作的当代作家,不管是哪位,我都感激不尽!”    

  曹禺先生又谦和地说,“我写《雷雨》主要凭两条:一是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二是人文知识的积累和融化。有人曾问我,在写《雷雨》之前,我有没有读过什么文艺理论书籍,有没有遵循什么文艺理论?我据实以告,我写《雷雨》时还在大学念书,还很年轻,我在课余翻阅了大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到了我有创作的欲望和冲动,自己要动手写它之前,又去读了有关如何写话剧之类的一些东西。之后就下笔写了。许是年轻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缘故,自己似有一种从心底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的感觉。这就算是我的一段写作经历,仅此而已。”先生说到这里,稍歇一下,喝了口茶,似乎意犹未尽,“至于说到文艺理论,我以为可以读读,也可以听听,只是它不是灵丹妙方,不是文学创作的老师。我觉得,归根结底,生活不仅是创作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创作的老师。古今中外的经典杰作,大概还没有一部是遵循哪种文艺理论创作出来的。”

  时间不觉已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我唯恐打扰久了影响先生的健康,于是我就把话打住。在我起身临拜别时,先生特地挥毫书赠我一条幅,上书:

  “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

  我细细品味它,似有上述话题的延续之意。这上半句,除了表示先生的谦逊之外,是否还含有深层的意思呢?这下半句,当是先生对后来人的希冀和祝福了。先生书赠条幅后,李玉茹又热情地为曹禺先生和我拍摄了一张合影照片,地点就在那洒满春日阳光的阳台上……

  事隔七年,曹禺去世了。也不知先生在生前是否如愿,读到他心目中的当代作家新创的传世之作。我想,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了对后人的殷切期盼。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