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年轻人的钱 花哪里去了?
钞票堆起证书一摞 有用没用学了再说
网络变成新销金窟 花样繁多钱去无痕
情人玫瑰二百一枝 不得不买未必情愿
旅游消费节节上升 财力有限且玩个性
“超女”其实在大学校园吃不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北大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显示——
“超女”其实在大学校园吃不开
  “超女”、“PK”这些流行文化最前沿的时尚词汇,在部分青年中是口头语,但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似乎对这些并不那么“感冒”。

  日前,北京大学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与社会学系团委,发布了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

  该报告主持之一、北京大学团委教师孙明说,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超女”浪潮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和“Q语言”等现象,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本次调查显示: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并不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形态。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并不等同于低俗,校园流行文化中最能够得到接受和认同、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还是凝聚学术文化精华以及具备丰富内涵的“雅文化”和传统内容。

  男生最爱“学术著作”和时政杂志

  北大学生给人们普遍印象是明显的书生气。在北大学生主要课余活动的问卷中,阅读占据绝大多数。在对书籍的选择上,北大学生同样体现了近似的品位和排名取向。“学术著作”,“文学经典”和“畅销书”备受青睐,位列前三名,同时,“青春派文学作品”地位有所上升。这表明,学生在阅读选择方向上仍以自身专业为首要选择,同时也涉猎一定的文学经典,而对畅销书的关注则体现出学生依然具有青年群体关注和追求流行的特征。

  北大学生购买报纸杂志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当可观,其中,“时事政治类”和“文摘类”购买比例分别接近50%和38.4%,但在排名第一的时事政治类中引入性别变量后,发现有四分之三的男生选择该类,而女生并不多。同样,在对时尚类杂志选择上进行性别分析后,发现女生的兴趣爱好取向在此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由此看来,北大学生总体的关注点是丰富多彩的,但性别差异较大,男女生倾向差异明显。

  北大“超女”粉丝少

  对于备受社会关注的“超女”现象,北大学生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欣赏品位和独立的评价标准。对于了解程度,不是类似大众的追逐,而是有距离的关注。

  调查数据显示,“非常了解”的仅占13.3%,“了解一些”的占55.8%,“只是听说过”的有28.3%,三项累计比率为97.4%,完全不知道的还有2.6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北大学生并非躲在象牙塔中与世隔绝,社会上的热潮也渗透到学生群体中,但在关注程度上却被大大降低。在对观看“超女”节目的次数测量上结果为:看过一期的占50.8%,一期也没看过的占39.6%,而几乎每期都看的人只占2.6%。学生在回答“超女能否持续热潮”的问题时,9成以上学生认为,热潮会很快消退。可以看出,对“超女”的冷眼静观,反映了北大学生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这也是和其他群体区别的重要特征。

  对流行语不“感冒”

  “超女”、“给我个理由先”及网络用语“ms、pp”等这些流行文化最前沿的时尚词汇,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了解。其中普及范围最广的是周星驰式用语“给我个理由先”,其次为“超女”。但一半以上学生“从来不使用”这两个词语。对于网络用语或者“Q语言”,使用较多的人占30%,几乎不用的人占44%,而且女生使用的比男生要多。这表明,大学生对于流行趋势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是分离的,由于信息化时代传媒手段的发展,流行文化的普及范围必然扩大,但是对于流行文化的认可程度则应该从使用情况来考察。

  对于cosplay(动漫角色扮演)这种新兴文化现象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群体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他们没有传统的偏见和思维定式。因此,选择“别人的事情和我无关”的频次最高,比例最大,表示赞叹和持排斥态度的比例仅在10%左右。

  据《中国青年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