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棕、深棕色斑驳相间的琴体、浑然天成的琴断纹、玉石琴徽、丝制琴弦——唐代古琴“枯木龙吟”、宋代古琴“鸣凤”静静地摆放在“综合厅”的陈列柜里。
“这把‘枯木龙吟’上的琴断纹非常难得。”在现场参观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教授乔建中告诉记者,刷在琴体上的是一种“古漆”,时间一久,琴体就会出现断纹。在专家眼中,琴断纹的自然与美丽是鉴赏古琴年代、成色、文化蕴涵的重要因素。
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发展史,是中国惟一记载完整、传承不断的古代乐器,故而成为中国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2003年11月,中国的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向全世界征集最能代表地球生命的各种声音,并将其收录在太空探测器“旅行者”号的金唱片上。“当时中国提供了一首古琴曲《流水》。那首曲子就是由琴家管平湖在‘鸣凤’琴上弹奏的。”乔建中说。如今,这首寻觅知音的古琴曲依然回响在浩瀚的宇宙中。
除了古琴艺术,我国的昆曲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请的“蒙古长调”都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拥有4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从去年7月开始,我国着手建立“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文化部已从全国各地所提交的1351个申报项目中,筛选出501个项目进行公示,其后便将审批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