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规模企业要“交班”
尽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话题早已提出,但对浙江不少民营企业来说,“子承父业”仍然是多数企业主的选择。因此,能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接班人,是许多老一辈创业者在退休前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考验。
因为 “接班”的问题,两家同样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温岭企业,在最近三五年间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
年近60的神岭鞋业董事长林雪川有条不紊地推行着自己的“交班”计划。四年前,儿子林辉军大学毕业后进公司工作。一年后,被派往巴拿马,负责设在那里的外贸公司。在林辉军的推动下,公司产品通过了ISO9000认证并且逐步转向出口,产值也是连年翻番。目前,公司投入数千万元建设的新厂区也即将落成。
“如果不是有个好接班人,我就准备收回老本养老了。”林雪川说,新厂区落成后,现已担任公司总经理的儿子将“全面接班”。
而另一家A公司,接班人问题则已成了老板心中一个难解的结。年过花甲的老总将儿子安排在身边培养,但由于缺乏好的培养计划,儿子又不幸迷上了赌博,最后竟用公司名义四处行骗。忍无可忍的他只好宣布与儿子脱离关系。这件事给了A公司沉重一击,几年来产值一直徘徊不前。
在整个温岭民营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正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据泽国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王金荣介绍,泽国有9家温岭市20强企业,而这9家中就有5家正面临换班的问题。而据温岭市工业经济局副局长江胜估计,在全市1000多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中,约有近半数的企业主因为年龄、健康或者知识层次等原因,将在十年内步入交班的高峰。
“传帮带”模式受挑战
据了解,目前企业主们对接班人的培养模式普遍是:让子女先当自己的助手,或者是从基层做起,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逐步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经营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以解决他们阅历和经验不足的问题。
与白手起家的父辈们不同,这批接班人或准接班人当中有不少人显示出了优越的学历背景。在泽国镇42家骨干企业的现“当家人”中,学历在小学的有3人,初中的18人,高中的15人;而他们的子女则大多具有大学或以上学历,不少人都有国际贸易、机械制造等多种专业知识。
不过,这些企业主们在考虑孩子接班的问题时仍显得顾虑重重。
“他们太看重书本知识,多数人没有吃过苦,做事有时显得过于小心,缺少我们那个时候抢抓机遇的直觉和勇气。”一名企业家这样评价自己的子女。
而对于父辈创下的产业,有的子女也并不看好或者根本不打算接班。还是以泽国镇为例,成立于1990年以前的42家骨干企业中,属于制鞋业和电机等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各占16家。这些高投入高能耗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面临着转型或者升级,对继任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没有更好的培训平台,仅靠自己在企业内历练积累,这些局限是很难克服的。”温岭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建议说,企业家们可以尝试将子女送到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中实习一段时间,这无论是促进他们对本行业的反思还是提升具体经营操作能力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否走出家族制的圈圈
由于深受“子承父业”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企业主都把事业延续的希望寄托在了向下一代顺利“交班”上。而实际上,影响企业交接班的因素很多,除了“接班人”自身不一定成器外,企业有多个股权或企业主有多个子女,都可能产生波折。在一些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多名股东之间股份相当,在考虑接班人的时候就可能产生争执,也有导致企业散伙的情况出现。而在有多个接班人选的企业中,同样的麻烦也有。
那么能否走出家族制的圈子?奥利莱鞋业有限公司老总林小冬的思想就比较开明。他拿出一部分资金,让子女自己出去创业。“可以的话就回来,若不是那块料,将来就只做股东,不参与企业管理,干脆请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公司业务。”
事实上,现在温岭许多企业都已请了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业务,一般是自己做老总,下面的生产经理、财务经理等都是外聘的职业经理人。用这种方式来实行过渡,缓冲交接班的紧迫倒是可行,但中国人对财富的传统认知,使他们仍然不放心将整个企业都交给职业经理人。“中马”老总吴良行也认为,职业经理人目前在温岭尚不成气候,这个土壤要慢慢培育。但应该说这是大趋势,慢慢地企业主们会认识到的。
有人估计,泽国镇能够顺利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代的最多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因为年龄或者身体的原因“被迫”交出权杖的时候,或者当一部分无心继续打理企业的老总不得不卖掉企业变现的时候,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传承,也关系到一个区域民营经济的走向。这个问题是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