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从实践中 不断发展 浙江精神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 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支撑
与时俱进,引领浙江再创辉煌
发扬浙江精神的精髓 推进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
无标题
化精神资源为物质优势 用浙江精神提升综合竞争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 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支撑
  2005年,浙江人均GDP达到3400美元,超过全国人均GDP的一倍。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改革开放27年浙江人民埋头苦干、默默耕耘的结果。按照国际通行说法,人均GDP3000美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实现初步现代化的最重要“门槛”。

  这是一个具有跨越式意义的发展指标。浙江人民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不仅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而且已经融入全球化的浪潮,走出了家门,跨入世界。

  迈上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台阶以后,浙江旋即进入“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既为我们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经验提供了机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带来了挑战和风险。目前,我省外贸依存度高达62.7%,外贸规模达到全国的10%,外贸外资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全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等都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眼下,摆在浙江面前的任务是,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胆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自身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环境、要素等瓶颈制约,要由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从“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如果说过去的浙江发展模式还是一种较为粗放、以大量资源和能源投入为主的发展,现在这种模式面临了诸多严峻挑战。首先是来自资源的挑战,大量耗费资源的企业在以后将无法生存,其次来自环境方面的挑战也相当严峻。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难免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大多并无经验可循。

  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迫切要求浙江人民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社会道德标准,更需要作为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浙江精神的引领和激励,支撑浙江人民在未来的实践中奋发图强,励精图治。

  客观形势一旦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实践主体在精神上做出积极并富有前瞻性的反应。要求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囿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做出符合浙江实际的战略抉择。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刘亭就有这样越来越深的体会,怎么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局限,怎么样找到一条符合浙江这样资源小省的发展路径,“这个过程,始终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引领”。

  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何显明教授则进一步提出,在某种情况下,精神资源往往重于物质资源。区位条件优越、物质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进入发达工业化国家行列,甚至长期没有摆脱经济落后局面,而物质资源相对贫乏,工业化初始条件相当平凡的国家,却凭借奋发进取的民族创业精神,迅速跻身世界最发达国家或工业化国家行列的事例,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鲜见。

  应时变革,革故鼎新,是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求真务实,居安思危,是浙江精神的鲜明特质;自强不息,发愤图强,是浙江精神的志向追求。一句话,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