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光明日报报道 2月6日,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之一的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像往常一样在寺内例行演奏。已有近600年历史的智化寺京音乐,人们对他的评价是:难学、易忘、少人知。
智化寺京音乐,自1446年由明代宫廷传入民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曾有两百多首曲子的智化寺京音乐,如今只剩下四五十首,传承者也只剩下84岁的张本兴一人。智化寺京音乐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2001年,昆曲申遗成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保护中能否保证充足的经费始终是个难题,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凭依的传承人也在逐渐消失。如今,张本兴的听力衰退得厉害,采访他时要贴着他的耳朵大声喊,即使这样他也很难听清问话。他说:“除了音乐,我什么都听不清。”
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先后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这更加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也要“与时俱进”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智化寺京音乐一样,商业价值不大,对于它们的保护只能靠有限的行政拨款,许多传承人是在牺牲个体利益的情况下保护着濒危的遗产。不少专家认为,这样的保护方法缺少人文关怀,失去了对于人的关心。
另一些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倾向正愈演愈烈。这些遗产的传承人不必再固守清贫,然而遗产又怎么样了呢?一些旅游景点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地为顾客表演婚礼仪式、送荷包、喝交杯酒,把正剧性质的东西都变成喜剧、闹剧。久而久之文化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就失去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意义。
原生态保护与商业开发都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怎么办?专家提出:“首先,充分利用文献和田野材料,进行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并利用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尽可能客观地录制和保存21世纪初的遗产状况。其次,鼓励一部分遗产持有者,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保存技艺,传授技艺,使某种遗产成为博物馆艺术(藏品),并具有传播和传承的功能。再次,允许甚至鼓励改革和创新,用一个恰当的名词来说,就是‘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