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感受西柏坡
碗花糕
龙舞 九天
民歌的力量
告读者
我的祖母
元宵灯·元宵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感受西柏坡
■龚育之
  1966年10月,我同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一道,专程到西柏坡参观。张志平同志当时是西柏坡纪念馆的馆长。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了党中央在西柏坡的历史和故事。显然,他对这段历史和这些故事非常熟悉,只是限于时间,不能更详细地讲解。现在,他这部详细叙说这段历史和这些故事的著作《感受西柏坡》就要出版了。他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命。

  1998年为了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五十周年,出版过两部大书。一部是中央档案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西柏坡纪念馆合编,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这是一部原始文献的汇编本,是供研究工作者用的很有用的资料书;一部是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这是一部由党史工作者分工编写的历史著作,附有一部分原始文献。书的印数比前一本要多,主要还是供党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用的。张志平分别是这两部书的编委会副主任和副主编。

  现在,张志平写的这部大书《感受西柏坡》又要出版了。这本书当然要利用前两本书的成果,但它是一本崭新的书、独特的书。它强调“感受”二字,也就是强调从感性上体验和领受西柏坡。它既不是历史文献的汇编,也不是历史过程的常规的叙述。它以西柏坡为视点,前前后后上下左右地看过去、望过去。“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开篇,从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西柏坡参观谈起。第二章回叙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移驻西柏坡之前平山县的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是全书最长的一章,也是内容最厚实、原创性最多的一章。再回叙到党中央从延安撤出后兵分三路的决策和从延安到西柏坡的两千里路云和月。又浓墨重彩地叙说了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的震天撼地的三次大决战。中间穿插了刘少奇主持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以及苏联特使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和民主人士纷纷北上辗转来到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这个为新中国建设作了通盘规划的春天的盛会,也是在西柏坡召开的,会议结束之后,党中央就移驻北平了。全书不单是叙说历史,在正文之外,还用一段段的“链接”和一个个的“点击”,夹叙着大大小小的人物和故事,长长短短的回忆和访谈,专家学者的议论和分析,还配有许多精美的照片和绘画。在党史著作中,这本书写作的形式是新颖活泼的,除了篇幅不小拿起来很重以外,读起来却是很轻松的。它应该能够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而不仅是党史工作者的需要。

  在“激情岁月”这一章里,我特别注意到“知情者说——胡乔木谈话纪要”。这是1988年5月胡乔木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时的一段谈话。他说:纪念馆对党中央在西柏坡的工作和生活反映得太少。太突出三大战役。给人印象是三大战役的历史陈列。毛主席教农民改水稻直播为先育秧后插秧,没有反映,米高扬来访没有反映。少奇同志每天审新华社新闻稿,也没有反映。解决土改中的左倾问题,工商业方面的工作,新解放区的工作,几次接待和平代表团,也都没有反映。这些东西不是很热闹,不一定轰轰烈烈,但是很有意义。傅作义偷袭西柏坡是大事,当时我们没有多少部队,在报上一揭露,敌人以为我们有准备,不敢来了,这些也未反映。还有,中央是如何迁来的?老百姓是怎样腾让地方的?中央电台、宣传部、组织部都在哪里?当时中央机关分布在一百多个村子里。当时,西柏坡的生活也是很丰富,例如也有一个舞场,也该反映。

  这篇谈话全是批评,这似乎太不客气。但这样不客气却很中肯的批评,对于改进纪念馆的陈列,比那些客气的轻飘飘的一般性的称赞更有意义。这些批评是针对十七年前的陈列情况说的,现在肯定都改变了。反映在《感受西柏坡》这本书中,乔木所批评的原先陈列的那些缺失,都用有分量的历史叙述和穿插着的生动描写,相当充分地予以弥补了。乔木这些批评的精神,我以为对别的地方的革命历史陈列馆的改进,也是有意义的。    

  本书最后一章为“西柏坡释疑探究”。这也是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和力气写出来的一章。有什么疑要释?一些是属于时间的考证,比如毛泽东移驻西柏坡的日子,是1948年5月26日,还是5月27日?枣林沟会议召开的日子,是1947年3月26日,还是3月29日?另一些是属于事实的考证,比如“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是说的西柏坡,还是说的陕北?白毛女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不是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平山县?如此等等。事实的考证关键是要弄清楚一些流传说法的事实真相,不能以讹传讹。还历史以真相,表现了考证者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日子的考证,说重要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如果还没有考证清楚,说得含糊一些也未为不可。但是如果能考证清楚,那还是以说得准确为是。中国共产党生日(建党纪念日)定为7月1日,当初定这个日子的时候,没有档案,没有文字记载,当事人也都记不得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的具体日期,只记得是7月里,就定为7月1日了。后来国内外研究者多方考证,可以确定,开会的日子是那一年的7月23日,结束的日子现在还有多说,定不下来。开会日期的查清,当然不影响定7月1日为建党纪念日,但无疑是党史研究在史实考证方面的一个成果。说到历史细节的真实,《感受西柏坡》里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个细节在历史上不完全准确。历史的真实细节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而在这之前的9月21日,在怀仁堂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毛泽东致开幕词,已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那句名言:“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也出自这篇开幕词中。请注意,原文是“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而不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字之差,“中国人”更强调的是全民族的立场,全中国的立场。“中国人”包括“中国人民”,主要是“中国人民”,但比“中国人民”范围更宽更广。我在《党史札记》一集的《开国盛事的三个细节》中对此做过考证和纠误,我以为,《感受西柏坡》的叙说中的这处疏漏,也以改正为好。作者看了我这篇序言说,他接受我的意见,在文中已把这处疏漏改正,而且同意我在序里保留这一段文字,因为这样的不完全准确的叙述的确多见,保留这段文字可以提起大家的注意。我认为作者这个做法很好。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