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在真诚祝福声中闹元宵
好一个元宵 玩的 看的 吃的
浙江:四大主持户外闹元宵
上海:“绝版京剧”出绝招
湖南:南北笑星大聚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好一个元宵 玩的 看的 吃的
  有关元宵习俗的记载,大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文帝统一天下后,混乱的政局暂时得到安定,社会逐渐繁荣,元宵节也成了一年一度狂欢庆祝的日子。大业六年(六一○)元宵,隋炀帝召集民间艺人至洛阳城外举行盛大的百戏,以招待来朝的各族首长。据《隋书》“音乐志下”记载当时的场面:“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胜,亘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唐朝的首都长安,实施宵禁。但是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却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百姓赏灯,称为“放夜”。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以致于长安城里车马塞路,人潮汹涌,热闹非凡。就连当时的皇帝也抵挡不住元宵夜的欢庆气氛。

  到了开元、天宝盛世,连皇帝都不惜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等等新花样,各种新型花灯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盛唐诗人苏味道(六四八─七○五)有首《正月十五夜》的诗,被誉为元宵节诗的“绝唱”: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同时,民间在元宵也盛行“牵钩”之戏。牵钩即拔河。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述唐代元宵拔河的盛况:“两钩齐挽,大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

  宋朝的花灯制作,比唐朝更胜一筹。皇帝既然喜欢赏灯,各地县官也投其所好,纷纷进奉各色特制的灯饰。如苏州的五色玻璃灯,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让人眼花缭乱。此外,百戏竞陈的现象也极其盛大。

  北宋期间,猜灯谜活动的加入,使得元宵的节日习俗更加的丰富。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由于谜底不易猜中,就像老虎不易被射中一样,所以灯谜也称“灯虎”。灯谜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在制作上,仍需运用巧思。宋朝的元宵活动如此的丰富,所以平日深居简出的妇女莫不趁此机会外出大饱眼福。元宵夜妇女的打扮还另有一番讲究。由于是月下出行,所以服饰为白色。头上插有各种珠翠环绕的饰物,名目众多。

  明朝张灯的日数,自明太祖始又增为十日,自正月初八上灯至十七日止。沉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北京城内,自正月初十起,东安门外迤北大街便有灯市贩售各种花灯。靠近灯市的房子到了元宵节之前,租金就大幅涨升,人人都占据一绝佳的位置以便赏灯。明朝元宵还有走桥摸钉,袪除百病的习俗。

  清代元宵张灯减为五夜,但热闹的气氛并不为之冲淡。紫禁城内在清宫设鳌山灯,总要预先在前一年的秋天就收养蟋蟀,点灯后放入灯中。一面赏灯一面听虫声,颇具巧思。而满族又从北方引进了冰灯,成了元宵节的另一特色。清朝的花炮制作已有繁复的花样,有盒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等众多花样,把夜空点缀得灿烂无比。

  蜿蜒的龙灯也是南北皆有的元宵节物。舞龙灯,照例得用两条龙。每条龙由九个人负责舞动,再加上一人操纵龙珠,演出双龙抢珠。只见两条龙偃仰翻转,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翻腾不已。

  元宵节食俗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谷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制作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