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生态浙江
3  4  
PDF 版
生态理念融入园区建设
和美与共 和谐发展
湖州市环境质量达优
环境“监工”活跃甬城
每天4万多吨清水被废弃
妥善收贮所有退役放射源
“粉艳佳人” 被一眼相中
神奇小草能治污
镜湖湿地成为绍兴“城市绿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和美与共 和谐发展
——省环保局戴备军局长谈环保问题
本报记者 刘 宇 中国环境报记者 赵 晓
  记者:当前,全国正在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浙江环保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戴备军:从表面上看,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但实际上,它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十五”期间,我省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我们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对于浙江而言,主要是资源、环境、科技、人才和体制障碍这五大制约因素。

  一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快走到尽头;二是现有的环境承载能力基本达到极限。近年来,我省的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到2004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达到55.6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81.41万吨,烟(粉)尘排放总量55.2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4.43万吨,对环境的压力很大;全省11个重点监管区域污染加剧,钱塘江部分江段一度蓝藻暴发、水葫芦暴长。八大水系中只有52.1%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嘉兴等地的水质性缺水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有加剧趋势,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国家指标,全省已被酸雨全覆盖,无雨不酸,而且酸度增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不断加重,破坏生态、饮用水源被污染等问题时有出现。2005年,经过一年的苦战,再加上老天爷帮忙,全省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还是发生了多起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表明,我省总体环境容量已经饱和,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没有环境容量,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已经超过了承耐的限度。在这种环境承载力几达危险临界点的状况下,“十一五”期间,我省还要以翻番的速度发展经济,如果再不调整经济结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腾出容量,那么不用多长时间,环境就会以更加多样化和更大破坏力的方式来报复人类,甚至产生不可收拾的后果。

  据统计,2005年我省GDP为13365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9%。从目前各市、县反映出的实际增长率看,恐怕“十一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3%左右,也就是说,到“十一五”末,我省的GDP总量将超过28000亿元。其中新增的15000亿GDP,如按国际先进水平15%的污染物排放率来计算,实际产出“三废”将高达2250亿元。这意味着,为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我们不仅要加快加大调整经济结构的速度和力度,还要投入更多资金来建设各种治污设施。如以1∶1的投入比例来估算,到“十一五”末,仅治污设施投入就要超过2500亿元,每年平均投入近500亿元,代价很高。

  三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价格谋求发展的路子已基本走到了边缘。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使得出口产品价格偏低,同时,低廉的产品价格使得企业拿不出或不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环保投入,排污企业知法犯法,随意排污现象严重,既增大环境污染程度,更增加环保监管难度。

  记者: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应对?

  戴备军:对于这些制约和难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做到“三个转变”。

  在指导思想上,要从无视人的环境权益向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20多年发展中积累了众多环境问题,现实的教训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国务院的《决定》中指出,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这充分表明,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从根本上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削弱执政党的威信,动摇人民政权的根基,最终还是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在生产力布局上,要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按科学发展观布局生产力,一要坚持按环境功能排布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各类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不能撇开环境要求,随意摆布;二要坚持按人才集聚度来安排技术含量不同的重大技术改造和经济建设项目,不能感情用事,用同情、怜悯代替科学态度;三要充分考虑现有环境承载能力。使项目开发所产生的污染削减到最低限度,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承载平衡;四要清欠环境旧账。腾出空间发展新的产业与项目;五要统筹考虑多种经济、自然、社会因素,经过综合平衡,合理布局。科学有序地发展生产力,已经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科学合理运用环境承载力,合理选择发展方向,求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从粗放、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集约、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关键在政府,主体是企业。推进这一转变既涉及到理念、传统习惯、人的素质,又涉及到技术、资金和具体项目。因此,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的过程是一个较长的、磨人的、痛苦的思想与工作方法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过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