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农村发展滞后蕴含商机
英国 “郁闷日”多
民间资本的“新农村”机遇
“新农村”并非遍地黄金
民间资本“顺水推舟”
无标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间资本“顺水推舟”
  “微观经济发展要顺应宏观经济大势。民营企业家在战略层面一定要把握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要顺水推舟,不能逆水行舟。”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郑永刚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引导的结果。他分析说,上世纪80年代,中央高度重视珠三角经济建设,目的是通过香港引进国际资金、人才、机制;90年代以来,中央通过开发浦东等政策,迅速发动长三角经济引擎。而眼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当务之急。

  用这样的眼光来看,振兴东北、建设新农村无不体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已经掌握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民营企业家,自然不愿错过其中的商机。

  上海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丁学军,决定在2006年里将业务重心由国外转向农村市场。丁学军的公司与孟加拉国等国家开展贸易。根据他的经验,海外二三级市场与中国的农村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基础设施落后,商业文明不发达,消费能力偏低等。

  丁学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总体上可以看作遇到瓶颈。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国际化的路径,实际上就是在寻求新的增长路径。它们的国际化目前主要是两条路,一条是海外并购,另一条是大力开拓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海外市场。

  丁学军说,从目前来看,海外并购的艰辛不容低估;至于开拓二三级国际市场,对很多企业来说,与其到这些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陌生国度从头摸索,还不如回来投身火热的新农村建设。

  浙江宁波宏瑞纺织公司的总经理李春,已经在进军江西农村市场中尝到甜头。他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自己在当地只是一家规模中等的企业,到了内地,就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更多是一种导向。专家认为,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发挥企业家力量,特别是将产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已经有了一些先行者,其中一位就是山东富豪梁希森。他曾于2004年入选《新财富》杂志年度内地富豪榜,名列第376名。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01年,梁希森投资4200万元,改造家乡梁锥村,给村里盖起了联排别墅,让全村136户村民全部住进去,原来的村庄被夷为平地。梁希森利用村庄改造后腾出的空地创办了鲁西牛业公司。他的账算得很清楚:“老百姓的秸秆比粮食值钱。两亩地的玉米一年最多能收入400元钱,但种的秸秆能养一头牛,养这一头牛一年最少纯收入四五千元。”

  梁希森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公司组织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养殖鲁西黄牛,公司收购农户的牛进行育肥,育肥后屠宰分割,牛肉销售到市场。牛粪和屠宰的废水用来生产沼气,沼气用来发电,沼气渣用来养蘑菇,蘑菇的培养基用来养蚯蚓,蚯蚓用来制作中药和保健品,蚯蚓粪用来制造饲料和活性复合肥,肥料返回到田间又培养出环保的蔬菜和农作物,再用农作物秸秆来养牛。

  梁希森的探索引起了专家重视。山东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庆武说,产业资本与村庄建设的结合,值得深人研究。梁希森的滚动开发改造变成一种市场行为,应该更有发展前途,也有更大的推广性和现实意义。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说,要借助大企业的力量来解决“三农”问题。企业家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代表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甚至先进的消费,要学习他们身上的先进的东西,也要引导他们与普通群众形成互动。像梁希森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他们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带动更多的企业家加入到这个行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