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钱塘江
3  
PDF 版
本命年的 祝愿
井冈五井记
永远的 春节
春节两题
迎新春联
年夜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远的 春节
■马承钧
  元旦一过,春节的气氛——“年味”就一天浓于一天了。于是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开场白:“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于是,关于春节的种种情致和感慨便春水般汩汩淌满我的思绪。

  孩提时代对过年是异常向往的,所以王安石那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诗烂熟于心。每年未放寒假,就屈指盘算春节的倒计时来。越挨近年关,越是激动难耐,直如有几匹小鹿叩击心田,让人彻夜难眠。待到除夕夜兴冲冲地试穿新衣新鞋,初一清早焕然一新地跟随大人去拜年,看罢舞龙耍狮抛绣球等街头表演,全家人围着满桌珍馐佳肴举杯祝福,真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奇怪的是,上了高中、长大成人后,这种“春节情结”竟渐渐淡漠下来。这种心境大约支配我十几年光景。不知怎的,人到中年以后,对春节的热情却如火般熊熊复燃起来,随着年岁不断递增,愈演愈烈了。

  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春节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大节,它已经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潜意识乃至血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了!古往今来,不论黎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无论巨擘名流抑或潦倒穷汉,中国人个个都有一份沉甸甸热乎乎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春节情结。合家团圆共度良辰乃国人一年中最大的心愿。北方人那顿年夜水饺,南方人那碗除夕汤圆,是断断不可少的。过年,岂止是一个节日?分明是普天下炎黄子孙对明天的一种深沉而热烈的祈望与祝福,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品牌,它早已水乳交融地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乃至生命中了!

  春节情结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杀不掉的。袁世凯当政时曾下令废除春节,一时民心浮动举国哗然。区区一纸文告岂能削得去数千年文化积淀铸成的民族图腾?结果号令变成笑柄,人民照样放鞭炮过大年,83天短命皇帝落个千古骂名。春节也不是任何“洋节”能够取代的,据闻有专家针对时下一些青年钟情“洋节”,忧心忡忡撰文要“保卫春节”,其情其志固然可嘉,我却以为很有点“杞人忧天”:你只需看看千百万乘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回家过年的人潮,汇成的这道地球上最特别最火爆的风景,就明白世上没有什么节气敢与春节较劲!

  夜读史书,自古圣贤廉臣大都有新春察看民情、与民同乐之举;翻看老照片,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与陕北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令人动容。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执政为民,新春“三下乡”如火如荼,各级领导纷纷下基层“送温暖”,今年更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使这个春节凝聚更多的欢声笑语和鱼水情、同胞谊。陕西一位灾民自编这样一副春联:“县长腊月踏冰来,新春佳节笑颜开”,横批“雪里送炭”,这楹联写得虽欠严谨,却真切表达群众对公仆的礼赞、对未来的憧憬,闻之令人心热。两岸春节包机的闪亮登场,海外唐人街宫灯高悬鼓乐齐鸣的“闹春”盛景,更令世人感受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和当代中国的卓然风采。

  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五千载东方文明发祥地,那么春节,堪称华夏儿女千古传承的同心结、绵延不绝的感情链。春节是永恒的,一如炎黄永不衰、江河万古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