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犬哮天守丙戌,国泰民安人人旺”。狗年到了,在民俗中正月初二还是“狗日”,留学美国的浙江学子胡松华告诉记者,这几天,旧金山唐人街的店铺到处可见喜庆的狗饰品、狗玩具,还有带“犬”字和“旺”字的春联。
“年前,我们曾担心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向国内的亲友祝福新年。”原来,留学生中也有这样的顾虑:在母语里,有关狗的成语或俗语几乎都是贬义的,“总不能过年祝别人做人不要‘狼心狗肺’、做事不要‘偷鸡摸狗’吧!”胡松华笑着说。
好在汉语的丰富多彩,让中国学生的智慧有了用武之地,几位“臭皮匠”一合计,就开始妙语连珠:一是把口语中的“狗”改成书面语的“犬”:“鸡欢犬舞财运旺,国盛民强福运到”,寄托了游子对祖国和亲人的美好祝愿;“于亲效犬马之劳,于国效犬马之忠”,诙谐中不失深意。二是利用狗叫声“汪”与“旺”的谐音,送个“中国制造”的小狗“旺旺”给外国友人,既表达美好愿望,又可以传播一下中国文化。
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旺旺”就成了这个中国年文化意义上的主角。“有趣的是,狗在西方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增加了他们对中国生肖文化的认同。”胡松华介绍说,在美国,狗是最常见的家庭宠物,被人视为忠实的朋友,甚至具有家庭成员的特殊地位。人们与狗说话,同狗一起散步、旅行,“爱屋及乌”在美国成了“爱我,就爱我的狗”(love me,love my dog),“一条幸运的狗”(a lucky dog)其实指的是“幸运儿”。
看来,狗年的喜庆味从华人圈扩散至更广的范围,具有文化上的“伏笔”。在这个春节,不但中国人喜庆狗年,我们的生肖文化也扬帆起程,影响着更广阔的世界。
在日本,“犬文学”再度盛行,从小说到散文、随笔,关于狗的话题不一而足。小说《樱花》讲述的是:一只上了年纪的狗,让一个行将崩溃的不幸家庭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而“樱花”正是那只会为主人“疗伤止痛”的爱犬的名字。《如果哈鲁活着》写的则是一位对任何事情都缺乏热情的少年,通过看护临终前的爱犬,终于改变了自我。《读卖新闻》评论说,在狗年到来的时候,狗与人之间的温情显得越发浓厚。狗作为特殊的“家人”,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乐趣,还改变了身边的人对于爱的理解。
由于与生俱来的欧亚认同感,一向以爱狗著称的俄罗斯人对东方民俗具有更强烈的兴趣。玩具狗成为今年春天俄罗斯当仁不让的礼品销量冠军。据俄塔社报道,最近,莫斯科市各大商场的礼品柜台几乎成了玩具狗的海洋。惟妙惟肖的瓷器狗、憨态可掬的毛绒狗、虎视眈眈的叭喇狗等,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在童装、毛巾、织花壁毯、挂历、新书封面、茶具和厨房用品上,随处可见讨喜的小狗图案。
继去年首次发行中国鸡年邮票后,法国邮局今年又发行了一枚由中国旅法艺术家李中耀设计的中国农历生肖邮票,水墨绘出的下山猎犬,让亲历“中国文化年”的法国集邮爱好者兴致勃勃地购买“狗票”。澳大利亚发行的狗年邮票则取材于《封神演义》中二郎神杨戬和啸天犬的故事,色彩以烘托中国传统节日喜庆气氛的红、黄、紫为主,还书有烫金篆体的“狗年”二字。
今春,“狗文化”在世界各地的风行,再次验证了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