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春节特刊·社会
3  
PDF 版
“过年幸福指数”,箭头朝上
我们怎样过年
传统节日兴盛与否,与民族自信心有关
保护还是创新,这是个问题
世界各地华夏子孙过年风俗集锦
美国
法国
新加坡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泰国
英国
缅甸
南非
悲观与乐观,两种态度的对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过年是一件必须感受到幸福的事情,幸福也必须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但是眼下,有人抱怨说过年的幸福感越来越淡了,也有人认为城里人“过年幸福感”没农村高了。怎样让年过得更幸福?“幸福指数”是要从几个要素开始盘点的——
“过年幸福指数”,箭头朝上
■本报记者 沈宇翔
  过年幸福指数”攀升现象一:

  拥抱传统

  正值春节,大街小巷,红红的中国结、喜庆的灯笼、还有那象征着中国传统风韵的唐装,都在编织、释放着一种共同的气氛——过年的喜庆。

  在浓缩了杭州民俗的河坊街,记者发现,这几年杭州人传统的过年习俗慢慢回归了。从去年开始,农历腊月初八,坐落于河坊街的方回春堂飘出了腊八粥的浓香,这是旧时杭州人过年的前奏。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熬成腊八粥,馈赠给熟识的邻里亲友,也馈赠给陌生的异乡人,在这种施舍和领受之间,过年的幸福指数在一点点的攀升。

  今年的河坊街又多了一道风景,南宋宫廷祈福大典成了民俗活动的第一大戏。穿上宽袍大袖的吴山艺术团的演员们,从吴山广场出发,一直巡游到早已摆满全鸡、活鲤、水果、年糕等各色供品的河坊街小井巷。“大臣”向“皇帝”报告河坊街一年兴旺发达的“业绩”后,“皇帝”点燃香火,向天祈福,仪式的最后,“皇帝”分发供品。在腊月22日,这一次首次公开演出的仪式就吸引了好几百的围观群众。领到供品的张大爷,是吴山一带的“老杭州”,“这个祈福仪式连我都没看到过,新鲜!我拿点供品给我小孙儿,也能沾点福气,”张大爷一脸乐呵呵,显然他们家的“过年幸福指数”今年不会低了。

  最能说明过年习俗回归的,莫过于放爆竹了。自从杭州烟花爆竹解禁之后,春节期间大街上的烟花爆竹销售点生意越来越火爆。在凤起路一家小烟花店内,人们一买烟花爆竹就是两三袋,尤其是有着好听名字的烟花,如“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孔雀开屏”等更成了抢手货。

  无疑,烟花爆竹营造出的喜庆氛围能烘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最近,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针对“人们过年的幸福感”的一项抽样调查却显示,城市人“过年幸福指数”远远低于农村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村依然保留着过年的传统,过年的喜庆劲儿比城里好。

  当前,“幸福感”已成为一个流行语。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以前,人们习惯说,日子天天像过年该多幸福啊!过年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幸福的,因为不仅有好吃的,更多的是有太多的节日文化内容。

  但是,在当下的杭州城里,无论是腊八粥、祈福仪式,还是烟花爆竹,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传统的节日文化正在逐渐复苏。

  “过年幸福指数”攀升现象二:

  用脑过年

  过年离不开吃。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杭州人过年的幸福感觉就一点点酝酿起来了。除夕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肴,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

  这些菜肴,在过去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但是,眼下的杭州人,日子天天跟过年似的,大鱼大肉早就吃腻了,哪里看得上这些?这时候,你如果光想着吃,想着品尝美味、大快朵颐,过年实在没什么好期待的,无怪乎有人说,现在的过年平淡了,没盼头了。

  没有了对于吃的揣想,那么当前的“过年幸福指数”从何而来?有人说了,富起来的过年,与其说要用嘴过,不如说要用脑,也就是说“过年幸福指数”的攀升需要用脑袋瓜去体验。如果还是恪守着年年相似的模式: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大拜年,放几下鞭炮,这“过年幸福指数”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对于一般只能在家守岁的都市人来说,祖籍浙江余姚的白领朱小姐今年的过年计划多少让人心动:除夕早晨返乡,晚上与仍在家乡的父母一起吃年夜饭;初一至初二与家乡的故友聚会,初三开始“隐居”乡间别墅,采摘新鲜蔬菜自己动手做饭,看看书,听听音乐。远离城市喧嚣,在异地暂时“隐居”成为不少都市人提升“过年幸福指数”的新方式。

  在城市,比这种“隐居”式的过年更为普遍的,则是过个“文化年”。前不久,中国式的新年音乐会刚刚结束,孙阿姨提起这事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中国式的新年音乐会可都是杭州人喜欢的经典越剧,孝顺的女儿为孙阿姨买了票,一起去胜利剧院看《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孙阿姨笑得合不拢嘴。

  这几年,每到春节长假,图书馆、书店、运动场馆这些文化设施渐渐门庭若市。浙江图书馆的阅览室从初一到初七每天有人排长队占位置,而杭州游泳馆羽毛球场地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春节来打球的顾客预计比去年春节多出三分之一,因为好多顾客已经提前预定了场地,邀三五亲朋好友到运动场馆锻炼健身成了新年时尚。显然,这些新方式丰富了传统的节日,舒缓了城市的节奏,充实了现代人的大脑,比起单纯的用嘴过年要有益得多、健康得多,自然也要幸福得多。

  “过年幸福指数”攀升现象三:

  独乐不如众乐

  每年的年夜饭,杭城的各大酒店总是想尽花招招揽顾客,天价年夜饭招来一片嘘声,但是有这么一家酒店亮出的春联却颇具创意,春联云:“话旧迎新两家人”(上联),“筷飞勺舞一桌菜”(下联)。横批:“拼桌过年”!

  这几年,这种拼桌过年的方式在城市里渐渐受到推崇。去年,王敬辞去了网站编辑工作,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广告设计公司。创业初期,规模不大,公司核心一共仨人,包括王敬。有趣的是,两个助手跟王敬一样,爱巢初落,所以今年年夜饭怎么个吃法,他早就有打算,三对小夫妻聚合在一起吃饭,热闹且不失温馨。

  王敬认为,“过年,除了吃饭喝酒,更重要的内容是人们的聚合。你选择了一种聚合,就享受了一种幸福不是?”

  也有将“拼桌”进行到家里,年夜饭共同自己动手制作。在余姚梨洲街道学弄社区36弄7号楼,一个楼道里的8户人家,从1995年开始11年来年年凑到一起吃年夜饭。30多口人,大家轮流做东,205室的女主人吴丽芬一边激动地说话,一边拿出今年年夜饭的菜单,菜单上不仅有家常菜,还有东北饺子(刘家打黑龙江归),云南发糕(张家从大理来),可谓南北融合。

  一张来自8户小家庭的拼凑菜单,让这8户人家的“过年幸福指数”飙升。看来一家三口“独乐乐”的“过年幸福指数”,肯定敌不过“拼桌过大年”。

  “过年幸福指数”攀升现象四:

  用心感恩

  现代社会,体验幸福的过年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归根到底都跟家、和团圆相关。

  春运期间,在车站,在机场,在港口,那潮水般涌动的人海,那黑头发黑眼睛的行色匆匆的身影,焦灼渴望的眼神,你以为那是什么?那是一颗颗渴望回家的心。回家,回到年迈的父母身边,回到久违的亲人身边,这是春节的永恒主题,也是过年之所以给人特殊幸福感的源头所在。

  趁着老辈人健在,常回家看看,过年就成了牵扯着族姓、血缘的纽带。子女们千里迢迢扑奔老人膝下,兄弟姐妹又见面了,平日里有的隔阂今天不提,要提就提咱儿时的趣事,把我们的苦乐年华再说给孩子们听听;四方带来的土特美食大锅里煮了炖了,七手八脚地忙活着弄出满桌子的饭菜,团团围坐后或是三代同堂或是四代同堂,老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那真是——嗨,过年啦!幸福的味道就出来了!

  有一句老话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再是孩提时的简单快乐,也不仅是成年人单纯的休息与娱乐,如今,它更多的还意味着一种责任,需要人们用心来过,怀着感恩的心情来过。

  所以,当我们对“过年幸福指数”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停下来好好审视我们自身,问题可能就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是周遭环境的变化。我们是不是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在工作上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在满足了物质的幸福之后,我们对于更高层次的幸福是不是有些无所适从?对于幸福的定义,我们的理解是不是还有些肤浅稚嫩?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