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浪潮,自主创新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省未来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从“二三一”到“三二一”,全省产业结构这一战略性转向,无疑意味着未来五年我省将大力拓展“三产”发展空间,把服务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制造业虽发达,但服务业结构比重明显偏低。“短腿”往往意味着较大的增长空间。从现状看,我省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先天条件:浙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领先全国,发展金融保险业基础雄厚;浙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适合打造文化、生态、海洋、商贸、休闲旅游品牌;浙江拥有宁波—舟山港、萧山国际机场等航运、航空枢纽,便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浙江还有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房地产业……这些都将成为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石。
“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服务业的蓝图已绘就,那就是打造“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主攻”方向则定位于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以及信息、科教、中介、社区和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在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我省还将鼓励杭州、宁波、温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率先打造服务业高地,以带动全省服务业的发展。
在推动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制造业大省,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实力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另一极”。目前我省正在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跨越。其“先进”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时期,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心仍将放在全面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发展规划上,借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手段,充分利用已有的块状经济优势,合力打造中高档纺织、品牌服装及皮革、电子信息及电气、精细化工等10大产业集群及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促进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向国际性产业集群转型,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同时,积极发展临港型重化工业,以汽车制造、船舶修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加强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我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未来五年我省将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瞄准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同时,努力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100个左右的驰名商标,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为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