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两会特刊
3  
PDF 版
余杭谱写现代化都市新区新篇章
余杭区“十五”成绩单
余杭区“十五”荣誉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余杭谱写现代化都市新区新篇章
    余杭

    谱写现代化都市新区新篇章

    “十五”期间的五年,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五年来,余杭迎来了撤市设区的重大机遇,开启了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的崭新篇章,“一副三组团”发展格局初现雏形;五年来,余杭经济走出低谷、向上爬坡、高位增长,呈现了纵向大进步、横向再进位的可喜局面;五年来,余杭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形成了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五年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实干,多项工作获得全国先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计划各项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

    抢抓机遇

    跨越发展

    经济强区——

    “十五”期间,余杭区坚持“优农、强工、兴三”,努力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进位前移。

    余杭区加大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形成了以高新农业示范中心为龙头,30个连片千亩农业园区和50余家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农业正在成为一个复合性的综合产业。2005年实现农业综合产值73.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1.4亿元,分别增长23%、10.1%。重视粮食安全,建立了东北10万亩优质有机稻米基地。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完成33个村的改革任务。每年筹措1亿多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以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通过狠抓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强镇强企,余杭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连续42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幅,总量迈上千亿台阶。其中,运河、塘栖两镇总量突破百亿,6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行列。规模企业达到1360家,亿元企业达到80家,华立集团经济总量突破百亿,诺贝尔集团纳税超亿。通过狠抓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科技创新,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整治“石头经济”,关停“十五小”企业200余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注重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华立仪表、八方电信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投入连续几年保持70亿元水平,工业经济后劲明显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2005年完成合同外资3.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

    发挥错位比较优势,第三产业五年倍增势头良好。实施《商贸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连锁商业、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亿。实施“1525”重点旅游商贸项目建设,成功引进易初莲花、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资源保护规划》,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双溪漂流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良渚遗址博物馆新馆建设顺利推进,60%的镇乡(街道)拥有或正在建设星级宾馆。

    生态就是资源,保护环境就是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余杭区在工业化、城市化互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城区建设,组建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和区长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加速融入主城进程,推进优势发展,努力在统筹城乡中建设生态城区。

    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共投入资金90多亿元。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对104国道、320国道、01省道、02省道等进行了全面拓宽改造,新建了文一路延伸、临丁路、塘康路等城市道路。杭宁高速、沪杭甬高速余杭段拓宽、15省道改建等工程相继完成,杭徽高速余杭段等工程正在抓紧建设。运河港三大港口作业区和武獐航道建设工程启动。积极推进临平、塘栖供水二期工程和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工程。海联热电、崇贤热电、蓝天天然气发电等电源、电网建设顺利实施。

    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创模”工作顺利达标,生态区建设全面启动。把好项目审批“关口”,拒绝“污染项目”入余杭。2005年,余杭区环保局共审批项目2997个,比上年增加了43.5%;集体审议环境敏感项目40个,否决30个。加大企业生态建设步伐,9家企业通过有机认证,28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10”生态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并已基本完成。

    加大水、气管理力度,营造绿色家园。苕溪流域“禁鸭”600万羽,理论估算年削减废水排放量可达30万吨,COD5640吨,氨氮1620吨。目前,苕溪水域水质在全省江河水系排第3位。临平副城三大入城口和天目山路余杭段环境得到整治,关停小水泥、小石矿,大气变净了。蓝天白云的日子比上年增加36天。

    对生态保护重点镇乡实行以转移支付为基数的支出性财政体制,生态补偿机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创建生态村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04省道、09省道、东西大道余杭段已成为生态绿色长廊。中泰、瓶窑启动国家级优美镇乡创建;2005年创建绿色学校10所,绿色社区15个,绿色医院4家,环保型示范企业10家,区级生态村20个,关停污染企业21家,近万户居民被评为生态家庭、绿色家庭。积极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全面启动17个示范村、60个整治村的建设。余杭大地更绿更秀美了。

    文明和谐

    精神动力

    文化名区——

    余杭,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之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如今,余杭更是把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在文明和谐中建设“文化名区”。

    “十五”期间,余杭深入实施城市化系列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市民的都市意识、同城概念。扎实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双建设、双整治”,圆满完成省级文明城区创建任务,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城区,瓶窑镇获得全国卫生城镇称号。实施《文化名区建设规划》,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新闻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余二高、树兰中学、信达外国语学校、临平一小新校区、国泰、小博士幼儿园、图书馆新馆、博物馆、区一院病房大楼、妇保大楼等一大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广泛开展各项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余杭文化名人评选、“同一首歌”走进余杭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创建《城乡导报》,开通余杭新闻网,建成全区宽带网络,有线电视入村率达100%。坚持软硬并举、争创一流,率先全面完成省级教育强镇创建任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被评为全国先进。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实施良渚遗址保护和开发,加大塘栖古镇、五常湿地、和睦水乡保护力度。

    余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扎实开展“树立两观,破解七难”工作。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2005年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7.2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持续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工程,近两年共完成各类农民素质教育培训42837人。建立“第六条”保障线,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援助。积极实施危房、危桥改造,投入2200多万元资金,改造危房1404户;筹资1.3亿元改造危桥和病害桥梁近400座。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达100%,城镇背街小巷改造工程顺利实施,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改善。五年新建经济适用房13万平方米,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平安稳定

    发展保障

    法治城区——

    和谐稳定,是一方水土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余杭区以建设法治城区为载体,强化法治保障,营造平安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法治余杭”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支持人大加强对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的监督,推动经济社会法制化建设。支持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深入推进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广村党组织“两推一选”,全国首创村委会“自荐海选”,镇乡团委、工会直选取得成功。基层民主建设中“村务村民理、村官村民选、村情村民知、村策村民定、村事村民管”的做法,被誉为“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功实践,是一场真正实现村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变革”。

    余杭深化“平安余杭”创建,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管理服务水平。总结推广“乔司经验”,突出基层基础建设,深化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建设社会治安“首善之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震动,全力维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全面下降,实现三个“零增长”,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两年均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余杭加快建设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制度,加强行政应急机制建设,提高行政运作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实行便民服务制度,大力推进电子政务,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加快公用行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和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打造“信用余杭”。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